中共教育部党组《人民日报》撰文: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中共教育部党组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凸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下简称“三大属性”),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以下简称“六大特质”),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个时代命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3月20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工作,审议通过《2025年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会议。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至2025年2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携手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吉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在我省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
我省启动首批燕赵名师工作室建设
2月23日上午,我省名师培养项目工作室主持人第一次集中研修总结会暨首批“燕赵名师工作室”授牌活动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并向首批燕赵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颁发了“燕赵名师工作室”牌匾。近年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形式多样的成长平台,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目前,我省有5位教师、5位校长入选教育部“双名计划”培养对象,组建了10个“双名计划”工作室。培养出省级骨干教师6997名,省级特级教师3094名。2024年,评选首批燕赵名师63名。各地培养市级名师67960人,组建工作室871个;县级名师131477人,组建工作室2268个。
全市教育大会引发首都教育系统热烈反响
2月17日上午,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市委书记尹力强调,要全力以赴发展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大会催人奋进,在首都教育系统中引发热烈反响——
第十二届国家督学聘任暨督学队伍建设座谈会召开
1月14日,第十二届国家督学聘任暨督学队伍建设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总结交流经验,研讨改革举措,谋划新形势下做好教育督导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主持座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创新打造思政“金课”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