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此次表彰大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与信息化处、广州市康纳学校(广州儿童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汕头市特殊教育学校被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副校长何智芳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是我国残疾人事业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表彰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激励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本次大会全国共表彰“全国自强模范”20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60名。其中,广东省9人获评“全国自强模范”,8个集体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4人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教育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教育公平、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各项政策措施,主动谋划、精准施策。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特殊教育政策体系。实施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制定出台《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广东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细则》《关于做好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广东省特殊教育幼儿园(部)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建立教育、编制、发改等八部门参与的特殊教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组建特殊教育指导委员会。二是夯实基础建设,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2015年起实施“上岗退费”政策。通过“特殊教育名教师”专项、“特殊教育组”竞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全省建成157所特殊教育学校,实现2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全覆盖;建设162个县级以上、2208个乡镇特教资源中心,2338个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三是贯通学段衔接,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坚持全学段覆盖,强化贯通培养,构建特殊教育办学新格局。秉持“全覆盖、零拒绝”原则,构建“一人一案”入学机制,2024年全省特殊教育在校生79060人,随班就读学生35185人,占比44.5%,推动学前至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四是加大省级投入,强化特殊教育保障支撑。自2015年起推行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多地已实现学前至高中15年免费。2014—2024年,省财政下达15.09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特校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按不同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2025年提至7000元,并将学前、高中阶段纳入保障,省政府将“学前教育、普通高中阶段生均拨款政策向特殊教育倾斜”纳入2025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五是聚焦内涵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珠海、广州海珠区、深圳南山区获评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落实课程改革方案,以生活适应为导向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推出205门省级精品课程,形成广东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省、市、县三级教研体系,壮大教研队伍;2021年以来,建成优质特教资源中心29个、随班就读优质区13个,随班就读优质校(园)118个,全省设立15个孤独症教育中心和18个课程研究项目。在教育部首届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选中,广东4项教学基本功课例、8个融合教育案例获评优秀,总数全国居首。
下一步,广东省将继续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为我省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