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以“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为主题的江苏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南京分赛区圆满收官。这场覆盖小学五年级、初中八年级、高中二年级的赛事,吸引了全市近400名选手同台分级竞技。
“南京近20万学生参与省级初赛,覆盖面达90%!”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杨峰介绍,从小学科学课的趣味实验器材到高中实验室的精密分析仪器,搭建了多层次的实践平台。这场全民参与的科学盛会,已经成为南京科学教育普及成果的生动缩影。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实验台上触摸科学。”据杨峰透露,南京多年来持续加码科学教育投入,已构建起“基础实验-创新课程-跨学科实践-数字化应用”的全链条教学体系。赛场上,一位左手缠着纱布的小学生令人动容。他在学校集训时操作意外受伤缝了3针,即便操作不便仍坚持参赛:“我不想错过挑战自己的机会。”杨峰感慨:“这正是实验教学的魅力——失败是成长的阶梯,伤痛也能化作探索的勇气。”
在赛事巡场中,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徐敬标发现许多学生都在实验细节上暴露出明显短板。“分盐实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实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更有部分选手因过分追求称量数据的完美,陷入了‘精确度陷阱’, 却忽略了科学实验中对时间估算能力的重要性。”还有人在设计“浮沉子”时,因遗忘潜水艇原理而手足无措。
但也有“黑马”脱颖而出——江北新区长城小学五年级学生黄翊在动滑轮实验中运用娴熟的手法,快速组装器材、精准调零测力计,整套操作行云流水。“这个实验我们在科学课上反复练习了十几次!”赛后黄翊兴奋地分享道,“老师常说‘十次动手胜过百遍背诵’,现在我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这次比赛,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理念。” 游府西街小学溧水分校的王澄昱老师深有感触。过去,她习惯在课堂上 “手把手” 教实验步骤,学生照着做就能完成任务。但这次参赛学生的表现让她意识到问题:“当遇到拓展性实验时,孩子们完全不知道如何设计步骤、分析数据。” 她决定将比赛经验融入教学,“未来要让学生主导探究,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真正培养科学思维。”
杨峰揭晓了南京科学教育的“升级蓝图”:建设跨学科实验室促进生物与化学融合,引入数字传感器与数码显微镜实现数据化实验,结合人工智能打造智能实验场景。“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小小科学家’。”
随着各学科特等、一、二、三等奖名单揭晓,赛事落下帷幕。但实验室里的故事仍在延续:专注的眼神、颤抖却坚定的双手、失败后的沉思与成功后的欢呼,都在印证:科学的种子已在实践土壤中生根发芽。8月,优胜选手将代表南京征战全省总决赛,而更多孩子正带着对科学的热忱,走向更广阔的探索之路。
作者:江苏教育新闻 戴增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