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学校“温暖集体行动”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温暖集体”建设。
《方案》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校各类集体的“温暖”功能作用,将“温暖集体行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着力构建泛在可及、人人参与、全员共享的具有福建特色的温暖集体育人新体系,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促进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明确,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学校党组织要健全思政工作体系,完善党内关怀和党员服务机制。学校共青团组织要贴近青年需求,传递党的温暖。学校少先队要服务少年儿童成长。学校工会要成为深受教职员工信赖的“职工之家”。学生会、研究生会、班级等要解决同学实际困难。学生社团要丰富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各类组织要积极开展“一支部一特色”“一班一品”“一舍一文化”等创建活动。
增强文化浸润作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课程教材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温暖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建设文明校园、书香校园、乡村温馨校园为抓手,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共鸣、在志趣上共情、在能量上共振,营造温暖、关爱、向善的集体生活氛围。
强化师生互动联结。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教师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开展“书记面对面”“校(院)长有约”等活动,推动资源下沉一线。要广泛推行“导师制”“教师家访制”“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制”等师生联系关爱机制,加强师生沟通,拉近师生关系。开展师生同研共学活动,增进教学相长、言传身教。
激发仪式教育力量。规范健全学校仪式教育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强化政治认同身份认同,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抓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仪式等育人契机,通过营造集体氛围、打造集体记忆、传递集体价值,激发学生使命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培育推广集体项目。广泛开展校园体育锻炼活动,在团队协作中增进集体凝聚力。结合各校美育发展阶段性特点,推广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展演等文艺活动,引导师生在共创共演共赏中增进互动交流。加强劳动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育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服务他人意识。结合学段特点,打造“志愿+”“公益+”实践品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集体温暖、集体力量与社会责任。
开展精准纾困扶志。支持创设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型集体,提供精准就业指导与岗位匹配服务。支持创设学习型集体,实现集体成长与个人发展。支持创设发展型集体,建立精准资助和隐形关怀机制。支持创设互助型集体,构建“受助—成长—助人”的温情闭环。聚焦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开展培训班、训练营等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增强情绪感知疏导。推行“未诉先办”“治未病”管理服务理念,增强学生对学校、集体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善于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思政教育等基本原理,关注不同个体成长需求和情绪表达。高校、中小学要普遍建立情绪综合感知体系,善于依靠集体识别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加强校园环境设计和人文景观塑造,促进从优化物理空间向温暖心灵空间跃升。鼓励在寄宿制中小学建设“情感成长驿站”,推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一线工作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构建温暖集体中的应用场景,运用大数据感知集体情绪,优化虚拟空间情感交流。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深化“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形成圈层有特色、温暖无围墙的育人大生态。支持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指导家长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善于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为学校开展校外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
营造浓厚氛围导向。组织开展“温暖集体行动”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探索先进经验,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编发《福建省新时代学校百优温暖集体建设案例》,大力选树温暖集体、温暖人物和温暖场所等先进典型。联合主流媒体,特别是教育领域传播渠道,策划推出“温暖集体行动”主题节目、系列专栏等,宣传推广全省“温暖集体行动”成效和经验。
《方案》要求,省委教育工委成立学校温暖集体建设工作专班机制和学校温暖集体建设指导工作平台,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本地区“温暖集体行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各学校要将温暖集体建设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学校治理的重要抓手,建立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责任处(科)室抓好落实的工作机制。支持学校教职员工深度融入学生集体,创新教育方法,形成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温暖集体行动”工作成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