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打造一流育人环境
潍坊学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学校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机制创新,建立生态文明工作长效机制,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成功获评“山东省绿色学校”。
菏泽学院:着力打造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近年来,菏泽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菏泽丰厚的非遗文化,发挥音乐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集聚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深掘精耕“曲山艺海”和唢呐、古筝、秧歌等非遗资源,建平台、搭载体、强实践、重创新,将地方优秀文化引入教学实践,持续开展教育普及、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打造地方文化特色上结出丰硕成果。
焦作:提质培优改革攻坚 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近年来,焦作市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行校企“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积极创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率先在全省实现职业教育强县(市)全覆盖。
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 加快建设技能社会打造技能强省 为吉林振兴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8月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部署,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加快建设技能社会,打造技能强省,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市打造幼小衔接“天津模式”
“双减”背景下,全社会对幼小衔接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把幼小衔接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从 2015 年起持续 7 年推进幼小衔接。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小学先行、两轮驱动、双向奔赴、三方共育”的幼小衔接“天津模式”,帮助儿童实现平稳过渡。
山东轻工职院:打造行业加区域职教集团标杆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牵手央企、学会、职业院校、出版社等13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通信与网络职业教育集团,这是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加快培养数字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聚力打造行业加区域职教集团标杆的集中体现。
河南理工大学:强能力 转作风 倾心打造“放心食堂”守护师生“舌尖安全”
河南理工大学坚持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紧扣“提升能力、锻造作风、实干立身、争先出彩”这一主题,始终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以优质高效的餐饮服务,倾心打造“放心食堂”,满足师生需求。
周村区:打造“一体两翼”教师发展评价体系
周村区以教师岗位分级竞聘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构建教师评价制度,着力优化教师成长机制,打造“一体两翼”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全面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
郑州财经学院:搭建“纲、本、基、径”打造大思政育人体系
郑州财经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成立“十大育人中心”,着力推进“一个提升、两类课程、三种资源、六大平台”建设,搭建“纲、本、基、径”,全力打造“1236”大思政育人体系,积极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山东科技职院: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创新生态文明育人理念、打造生态育人良好环境、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构建形成了具有职教类型特征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关注。
山东建筑大学:上好“大思政课” 打造建大样本
2019年以来,特别是2021年以来,山东建筑大学系统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形式和活动类型,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力争上好“大思政课”,打造建大样本。
立足“两个大局”,教学内容紧跟大势
山东建筑大学运用“朋辈思政课”、学生宣讲团等新颖的授课方式,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紧跟大势,在对时代的深切感知和回应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先进性,使思政课成为常讲常新的时代大课,给青年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该校专门成立的“哲也”学习社、党史学习教育学生宣讲团、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团等社团组织成员和宣讲团成员立足“两个大局”,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把百年红色故事讲到大学生心坎上,用青春范儿讲活青年课,为同学们带来40余堂别开生面的“朋辈思政课”。
通过课堂学习和宣讲报告,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稳步提升。“我听过两次学习社的宣讲,学长学姐们讲得都很接地气,深入了解这些红色故事后我感到很受鼓舞,未来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有力的行动度过我的大学生活。”该校听过两次学习社宣讲的学生说道。
培养实践能力,用活社会大课堂
建设“大思政课”,就要转变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打破教学时空局限性,努力实现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该校把纪念馆、农村、社区、工业园区等作为育人的场域,用活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场所,直观感受社会历史的生动性,增强对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认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交往性实践活动,培养其合作意识和甘于奉献的责任感;开展校际、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生产劳动和专业实习时,培养劳动观念、锻炼专业技能。
此外,该校以马工程教材为基础,将伟大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融入思政课堂,用可感可知的故事讲述深刻原理,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了信,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深化对所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打造云端课堂,传统教学注入新活力
该校打破教材局限,充分发掘和开发网络资源,打造云端课堂。
思政微课和专题微视频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研究生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为专题制作微视频,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栏目发布;青年教师制作的“建团百年”微课,在校团委平台发布;教师结合学校景点制作的“校史中的党史”视频,在中国教育平台发布。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教师制作的“思政课战疫小课堂”成功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动探索,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教学,制作的微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
据了解,下一步,该校将打造“四史”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域的教研交流。
发挥育人合力,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
该校把构建全课程、全课堂、全体教师共同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生态共同体作为突破口,出台《山东建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精选思政课骨干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咨询服务专家团”,在专业课实现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将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人物故事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出来,力争通过教育教学“主渠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发挥“头雁效应”带头上思政课、听思政课,全体专职思政课教师为本科生上思政课,每位教师至少完整地独立承担1门思政课;辅导员教师和党团队伍积极为学生上党课;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等进校园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在山东建筑大学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中国教育报】山东建筑大学:打造建筑光影里的育人活教材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晓华 王建华 木鱼石、黄百草、四合院落、小天井……精致细腻的“岱岳一居”民居展馆,就像一组雕塑,守住一方静谧与安宁;旧时堂屋、五色门笺、木版年画……充满传统气息的乡情记忆展馆,传承着乡土文化记忆。在山东建筑大学,除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建筑展馆,还有迁移保护的老别墅,改造利用的火车餐厅,每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设施,都是一处活着的博物馆,让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充满校园。
烟台大学:积极融入“黄河战略” 致力打造黄河流域科教创新高地
烟台大学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抢抓历史机遇,积极融入黄河战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烟台大学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区位优势,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凝练科研方向、搭建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探索交流合作机制,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致力打造黄河流域科教创新高地。
孙春兰强调 打造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8日到教育部考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听取建设和应用情况汇报,观看各板块演示,与浙江省、四川省、清华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镇新华中心小学连线互动,启动新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她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数字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