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拉高能力作风标杆 积极融入“中原农谷”建设
“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的出台,对河南工业大学是巨大的鼓舞和带动。学校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在粮食储藏等产后关键技术上具有全球领先优势。学校拉高能力作风标杆,积极融入“中原农谷”建设,提出以“粮食科技创新集成区”(简称“粮科集成区”)作为“中原农谷”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以切实体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中对粮食产后科技部分“一个定位三项任务”的建设要求,形成“中原农谷”粮食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系统化科技支撑。
河南科技大学:创新探索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国内疫情呈现出多点散发与局部聚集性疫情并存的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始终牵动人心。
集美大学首次采用“入学前面对面”方式与新生话成长
8月2日上午,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与8名2022级新生面对面共话成长。学校办公室、学生处、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相关人员、部分云南校友以及新生家长参加了座谈。
山东科技大学“三项举措”织密织牢学生“心理健康网”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运用各方力量,更好地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山东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创新‘朋辈互助’机制,让心理健康走近每一名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补互助的教学模式,让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多彩;通过‘心育+美育’,把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多措并举,织密织牢学生心理健康网。
新西兰8所公立大学与北京大学再签合作谅解备忘录
日前,新西兰大学委员会与北京大学签订《关于北京大学新西兰中心继续运作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庆祝北京大学新西兰中心在15年间所达成的教育合作成果。
第七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在陆军工程大学开营
第七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30日在位于南京的陆军工程大学开营。本届训练营由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主办,陆军承办,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军区战备建设局协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00多名大学生和中学生代表在为期10天的训练营中,将参加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观摩见学、装备操作、座谈交流等活动。
福建农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赴三明开展助困助老活动
日前,福建农林大学赴三明市南阳乡“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联合南阳乡人民政府和大学生“扬帆计划”实习生一起走访慰问南阳乡困难家庭、南阳乡敬老院,开展“助老送暖,博爱一夏”助老助困活动。
仰恩大学暑期实践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近日,仰恩大学派出多支暑期实践队赴宁德、泉州、三明等地,开展红色精神寻访、研学、宣讲活动。
在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仰恩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实践队重走“党群连心路”,参观“滴水穿石”公园、“难忘下党”主题展览馆,聆听《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讲解。在晋江市展馆,仰恩大学经济学院实践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的“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晋江经验”,切身感受晋江发展的变化成果。在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仰恩大学管理学院实践队参观红色文化陈列馆、红军物资转运站等旧址,聆听了《红色交通线》《新长征,再出发!》《要我背叛革命,休想!》等红色故事。
此次红色研学活动旨在进一步引领仰恩学子研习经典、深入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体验伟大成就、涵养家国情怀,不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鲁东大学: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鲁东大学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依托海岸研究所、滨海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及高层次专家团队,着力针对滨海湿地退化、滨海农田盐渍化、岸线侵蚀及近海污染等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发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修复、土壤改良与农田提质增效、海岸地貌过程与岸线整治等技术,持续推动相关技术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得以转化及推广应用,为实现黄河国家战略贡献教育力量。
河南工业大学:推进媒体融合 赋能网络思政
河南工业大学融媒体中心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传播生态,努力提升融媒体宣传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山东建筑大学:上好“大思政课” 打造建大样本
2019年以来,特别是2021年以来,山东建筑大学系统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形式和活动类型,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力争上好“大思政课”,打造建大样本。
立足“两个大局”,教学内容紧跟大势
山东建筑大学运用“朋辈思政课”、学生宣讲团等新颖的授课方式,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紧跟大势,在对时代的深切感知和回应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先进性,使思政课成为常讲常新的时代大课,给青年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该校专门成立的“哲也”学习社、党史学习教育学生宣讲团、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团等社团组织成员和宣讲团成员立足“两个大局”,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把百年红色故事讲到大学生心坎上,用青春范儿讲活青年课,为同学们带来40余堂别开生面的“朋辈思政课”。
通过课堂学习和宣讲报告,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稳步提升。“我听过两次学习社的宣讲,学长学姐们讲得都很接地气,深入了解这些红色故事后我感到很受鼓舞,未来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有力的行动度过我的大学生活。”该校听过两次学习社宣讲的学生说道。
培养实践能力,用活社会大课堂
建设“大思政课”,就要转变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打破教学时空局限性,努力实现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该校把纪念馆、农村、社区、工业园区等作为育人的场域,用活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场所,直观感受社会历史的生动性,增强对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认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交往性实践活动,培养其合作意识和甘于奉献的责任感;开展校际、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生产劳动和专业实习时,培养劳动观念、锻炼专业技能。
此外,该校以马工程教材为基础,将伟大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融入思政课堂,用可感可知的故事讲述深刻原理,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了信,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深化对所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打造云端课堂,传统教学注入新活力
该校打破教材局限,充分发掘和开发网络资源,打造云端课堂。
思政微课和专题微视频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研究生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为专题制作微视频,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栏目发布;青年教师制作的“建团百年”微课,在校团委平台发布;教师结合学校景点制作的“校史中的党史”视频,在中国教育平台发布。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教师制作的“思政课战疫小课堂”成功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动探索,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教学,制作的微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
据了解,下一步,该校将打造“四史”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域的教研交流。
发挥育人合力,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
该校把构建全课程、全课堂、全体教师共同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生态共同体作为突破口,出台《山东建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精选思政课骨干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咨询服务专家团”,在专业课实现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将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人物故事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出来,力争通过教育教学“主渠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发挥“头雁效应”带头上思政课、听思政课,全体专职思政课教师为本科生上思政课,每位教师至少完整地独立承担1门思政课;辅导员教师和党团队伍积极为学生上党课;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等进校园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在山东建筑大学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福建农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赴武夷山市实践队走进当地兴田镇大渚村村委幸福院,开展主题为“关爱儿童,心梦起航”——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及素质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十余名孩子和家长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