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报告》的公示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2022年对市州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的通知》(鄂教督室函〔2022〕13号),武汉市进行了自评自查,形成《202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报告》,现予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11月4日-11月8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向市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反映。

联系电话027-65608489

电子邮箱:whjydds@163.com

2022年11月4日



202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报告

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2022年对市州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的通知》(鄂教督室函〔202213号)要求,我市对市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和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点教育工作落实情况认真组织开展了自查自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及做法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健全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2021年以来重点研究部署了市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体制调整、义务段入学招生、中小学课后服务、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政府履职评价反馈问题整改等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调研教育工作,分管领导多次研究调度教育重点工作。

加强学校党建。建立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联系点,每位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基层学校党组织,切实承担一岗双责职责。建立公、民办学校党建联建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开展学校党建示范点建设,遴选示范点30个。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推动教育资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持续深化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形成党群共建新格局。2021年市教育局关工委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推进校长负责制。制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举办专题培训班,召开专题推进会,每区按照不少于公办学校20%的比例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

(二)落实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落实学校布局规划。发布《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完成146所中小学、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新增学位8.46万个,上新规模创五年之最。

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均高于国家标准。2021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446.56亿元,较上年增加34.12亿元,增长8.2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308.25亿元,较上年增加15.54亿元,增长5.31%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全市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升至85.76%。落实省级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扩充实事项目,计划投入12.06亿元新改扩建165所公办园、新增学位约4.5万个,目前已完工并开办157所、新增学位4.25万个。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第二期学校委托管理等四项行动,实施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的比例,中心城区达100%,新城区达70%。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完善保障机制,推进融合教育,落实一人一案,全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三是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培育17所领航学校和25所特色学校,优质普通高中资源占比84.83%,首届新高考再创新高。四是职业教育提质加速发展。推动307个专业点的设置、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新增21个新兴紧缺专业;深入实施1+X证书制度,33所中职学校获批2021年教育部试点;开展职教集团创新实践行活动,市级职教集团增至10个;印发《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产教融合相关工作的通知》,形成政城企联动工作格局,我市被列为湖北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2021年落实各项资助资金2.65亿元,惠及学生2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85%1.78%,市学生资助中心被评为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三)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德育和劳动教育。实施有效德育,深化红色基因工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以五维目标培根铸魂。以全国、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为支点,推进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项目、保障四大体系建设,编制《劳动实践清单》,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提升学生体艺素养。在中考改革方案中将体育与健康科目分值由30分提高至50分,加强体育传统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工作,校园足球布局学校达437所。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校结合荆楚地方文化特色,开发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次聚焦我市戏曲进校园活动,融媒交互式《戏曲大课堂》上线学习强国平台。

巩固学生视防成果。健全政府主导、专家指导、部门联动的视防常态管理机制,完善市区校视防综合管理服务体系。2021年全市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为50.66%,比2020年下降1.96个百分点。全国青少年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改革经验被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重点推介。《中国教育报》1014日专版介绍《解析近视综合防控的武汉经验》。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落实《生命安全教育》教材,举办综合性演练,开展平安校园系列宣教和安全进校园专题活动。组织策划《平安校园》电视栏目50余期,网推安全专题90余期。制定《心理健康安全工作24条举措》《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安全四级防范要点(试行)》,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武汉家庭教育心育平台,展播专家直播课22节次,访问点击量达377.62万次。

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速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累计1887所学校通过达标验收。开展推普周活动。组织全市诵经典、传美德、育新人经典诵读比赛和红色经典诵读、书写大赛,增强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市教育局获全国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湖北省决赛优秀组织奖。

(四)统筹教育改革发展,促进依法依规办学

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清理规范涉及五唯有关文件,遴选推介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38个。市教科院《5G赋能区域教育评价基于学生微表情(笑脸)采集智能评价系统》案例获工信部第四届5G应用大赛奖项;武昌实验小学《树立进步即质量导向,打好评价改革组合拳》案例,被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推广。

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出台落实双减要求十九条措施,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打造汉版好课堂”“好作业”“好服务。中小学课后服务实现愿托尽托,自愿参加学生达83.03万人,占比92.43%。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资金监管和收费政府指导价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压减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306家,压减率91.65%,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大幅减少,家长选择校外培训更趋理性。

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武汉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以理顺12所义务教育公参民学校办学体制为重点,通过两增一减方式调整义务教育公民办结构,各项规范工作正有序推进。目前,我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得到有效控制,2022年秋季开学在校生约7万人,占比约4.2%,比去年降低约3.1%。各区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均控制在15%以内,符合国家、省相关规定。

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坚持以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为引擎推进武汉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资源供给能力和应用能力持续提升,《人民日报》《人民教育》等作宣传报道。

促进依法依规办学。一是加强教材教辅读物监管,连续两年开展专项治理,多次排查问题读物。加大中小学教材征订发放、课程计划执行落实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日常监管力度,及时发现教材教辅、课外读物管理中的问题,限时整改到位。二是加强教育收费管理,完善责任体系,加大宣传、公示、查处力度。20221—9月,全市共受理教育收费投诉815件,查实98件。三是开展学校食堂专项整治行动,对区、校检查全覆盖,共发现问题235个,追责问责166人,补缴和清退资金432万余元。四是整治义务教育学校乱办班,规范义务段新生入学招生工作,通过现场督查督办、设置高分屏蔽、严肃宣传纪律等方式,查处炒作考试状元和升学率等违规行为。五是指导督促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制定并落实实习管理实施细则,开展常态化全面排查、重点抽查和突击检查,确保认知实习、岗位实习工作安全规范有序。

(五)统筹发展与疫情防控,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健全教育、卫健、疾控、公安等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多病同防、多点触发工作机制,完善全覆盖常态化疫情防控督查包保机制,加强学校医务室(卫生室)建设及校医配备,织密织牢校园疫情防控安全防线。上线运营师生健康监测与校园传染病防控数据服务平台,完成180余万师生核酸检测数据库录入,实现核酸检测情况网上同步排查。全市教育系统学生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

构筑校园安防体系。成立市校园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形成校园安全制度体系化、责任全员化、任务全覆盖,重点工作与常规工作相结合的武汉特色管理模式。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创建湖北省示范平安中小学、幼儿园”30所。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配备校园专职保安6900余名、防护器械2.7万余件,改造安装摄像头8.2万余个,开展警校家护学保畅工作,实现专职保安员配备、校园封闭化管理、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与公安联网、护学岗配备四个100%”。开展校园安防、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食品安全、防溺水等重点领域整治行动。建立主体自查、区域核查、专项督查、部门专查机制和安全隐患整治督办机制,落实校园安全隐患销号和闭环管理。全市教育系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重大安全事件双为零

(六)强化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发展根基

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市教师发展中心,形成国家、省、市、区、校五级教师培训统筹机制。2022年,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预算1595万元,计划培训项目38个,培训规模18400人次。

加强教师管理。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教育、考核、监督、奖惩机制,师德师风投诉查处率100%。二是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拓宽教师补充渠道,2022年核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5万名,补充编制教师1743名,加强编外聘用制教师管理,研究规范编外教师管理制度。三是深化区管校聘改革,2022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2703名,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的13.4%。四是落实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制发《关于规范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的通知(武人社发〔202114号)》,提高教师专技岗位结构比例,设置特设岗位,缓解评聘矛盾。2021498名教师取得高级职称(其中乡村教师定向评审260人),36名教师取得正高级职称。

保障教师待遇。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精神,加大财政投入,按政策落实义务教育教师、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印发年度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和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落实教师减负清单,清理规范与教育教学无关事项,教师减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我市城乡、区域学龄人口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城市人口流动将进一步加剧,各学段适龄学生数会呈现增长趋势,对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资源供给压力依旧较大,特别是入学入园矛盾突出区域、公建配套项目问题集聚区域和教育资源配置薄弱区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我市1929所幼儿园中,民办幼儿园是主体,占比71.12%;在园幼儿380975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165572人,占比43.46%,离国家要求仍有差距。

(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意识还需进一步牢固树立,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须进一步统筹处理好质量、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农村地区优质学校数量与中心城区相比相对不足,农村薄弱地区与中心城区教育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新时代和时代新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衔接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行动载体、话语方式等亟待迭代升级。适应新高考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亟需重建,部分学校学科建设有待加强,有的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不够,规模化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教师队伍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仍有差距。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与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存在差距,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还不够合理,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教师性别比例失衡,近年来我市新入职教师中女性占比稳定在90%左右,在职教职工中女性所占比例达到76.12%,生育政策放宽后青年女教师怀孕时间重叠,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人手不足。有的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存在重技能轻应用倾向,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双减背景下课后托管服务导致教师工作强度增加,专业发展受影响,教师关心关爱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四)双减还需进一步提质增效。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还需要持续推进。家长焦虑仍然存在,考试压力没变,部分家长担心减负会导致孩子学业成绩下降。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不够丰富,还无法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课后服务资源城乡不够均衡,少数乡村学校仅能提供作业辅导和看护托管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之间的联动等都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校园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有待提高。少数区、校应对突发事件经验不足,指挥处置能力不强;校园专兼职安保数量达标,但素质有待提升,还需加强经常性培训演练;校园各类应急预案比较完备,但还需随着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变化修订完善。心防能力还未取得明显突破,在线上教学成为常备工具形势下的学生学习指导、心理疏导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着力供给高品质教育资源。建立基于学龄人口动态发展趋势的资源配置机制,不断优化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全市教育资源优质扩容发展,持续扩大学位供给。通过住宅区配建、征地新建、闲置资源改建、现有资源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创新模式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园等多种方式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继续推进学前教育重大建设,加快提升两个占比。梯度推进中小学配套建设,优先满足入学矛盾突出地区、开发区(功能区)、城乡结合部的就近入学需求。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提高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二)着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大战略主题,坚持改革创新,加大教育评价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不断优化教育优先发展外部环境,持续增强内生动力。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坚持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四项行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和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切实推进减负增效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增加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

(三)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不断规范编外聘用制教师管理。强化培训,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教师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人文关怀,统筹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减轻教师因课后服务工作时间延长带来的焦虑情绪。

(四)着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一是深化综合治理,促进新的教育生态有效重塑。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改革,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深化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优化中考招生比例,合理控制考试难度,稳定家长预期;加强家长教育和社会引导,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二是关心爱护教师,落实教师减负清单,促进回归潜心教书育人本位,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三是积极探索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推进技术赋能“双减,力争形成武汉特色;推送优秀工作案例,及时交流推广经验;规范引进校外资源,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五)着力提升教育安全发展能力。开展处置校园突发事件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应急处置专题培训,突发事件处置试点示范、定期演练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各类应急方案预案,提高校园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心防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教师和心育平台建设,加强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加强长效筛查预警机制、医教结合衔接机制等机制建设,推动形成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四方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1126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