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校城发展同频共振交响曲

日前,智慧化港口与服务高端论坛在宁波举办,来自中、日、韩三国的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嘉宾聚焦智慧港口建设展开深入研讨。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详细介绍了该校为宁波舟山港的数字建设开展的相关探索,贡献了“宁波方案”。

拥抱城市,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初心和使命。该校成立于2001年6月,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携手共创。2020年1月,该校由独立院校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锚定“省内一流,全国百强”的目标重新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慧化港口与服务两大学科群,紧密对接宁波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和世界一流强港,奏响了一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交响曲。

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集中优势打造两大学科群

转设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迅速明确了发展思路:立足宁波、依托浙大、放眼全球。

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慧化港口与服务”两大学科群建设,聘请两位国家级人才担任学科群首席科学家。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学科群围绕宁波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统筹协调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建设,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智慧化港口与服务”学科群围绕宁波舟山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统筹协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与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建设,研究智慧港城规划、智慧港航物流、智慧海港服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去年9月,“智慧化港口与服务”学科群参加宁波市产教融合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与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签署合作项目,双方围绕绿色石化基地重大设备长周期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为临港石化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创建学科群这一组织方式,可以把科研教学能力赋能给产业。”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智慧化港口与服务”学科群首席科学家谈建说,学科群将充分发挥学科协同的能量,更好地服务于宁波的港口生态。

在两大学科群的牵引下,该校围绕宁波智能装备、新材料、绿色石化等支柱产业,着力打造机械工程、材料与化工两大特色学科,这两个学科均为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形成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闻雪友领衔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0个,省级产业学院1个,国家一流专业1个,近5年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7项;材料与化工学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校长杨德仁领衔,2022年获得宁波市顶尖人才项目,得到市财政资金1亿元专项支持,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个,近5年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4项。

“今后,学校将把两大学科群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高地、学科交叉阵地和产教融合基地,成为宁波港口与制造业领域发展的智囊库、创新谷和人才源。”杨德仁说。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投喂机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智慧海洋牧场装备技术中心”研发的装备之一,目前已经在宁波象山县黄避岙乡进行应用。“原本投喂大黄鱼需要开船出海,有了这个投喂机,现在就能覆盖更大面积的水域,还能远程实时监测饵料的投喂情况,省时又省力。”当地养殖户钱国敏说。

除了智能投喂机,该中心还研发了便携式网衣清洗机器人和集成消波、发电功能于一体的防波堤技术与装备。该校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智慧海洋牧场装备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宋瑞银表示,未来该中心将研发一批更智能的装备,为浙江省“蓝色粮仓”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近年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打造优质的教学科研和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激发科研活力。当前,该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6个,10个学院共计成立了57个科研团队。

2022年初,宁波市发改委邀请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陈根浪负责的科研团队,开展宁波市共同富裕精准画像群体结构分析,构建了以人为核心的“数字社会数据底座”,为“扩中”“提低”重点对象精准识别,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宁波经验。

严梓睿是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大学三年都跟着导师陈根浪参与科研项目。“在一个个项目实践中,我不仅专业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更重要的是被导师将研究落在宁波大地上的精神深深感染,在内心播下了今后也要服务地方发展的种子。”严梓睿说。

强化校企协同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近3年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主持国家基金项目32项、省部级项目99项。作为第一单位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8项,参与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推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近年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深入推进“拥抱城市”计划,建立“一学院一区域”“一学院两部门”工作机制,全面(战略)合作覆盖宁波所有区(县、市)。2020年以来共承担105项宁波市重大重点项目,服务宁波市各类企业3000余家。

倾听企业需求、考察企业车间、厘清技术难点……近10年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白剑宇每年都会下沉近20家企业。长期从事计算机与机械制造领域的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技术经纪人”,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找到“破题”关键。

“科技成果要走出实验室,转化成生产力,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星火’。”白剑宇说,高校教师是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们正在努力唤醒点点“星火”,并将这片星光播撒到课堂。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深化新工科与新文科建设,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立了一二课堂贯通、线上线下连通、校企协同融通(“三通”),产教融合、理实融合、专创融合、思政融合、数智融合(“五融”)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该校现有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1个,市级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协同育人产业学院1个,校级培育现代产业学院7个。其中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现代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与宁波制造行业龙头企业海天集团、宁波均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集团等共同组建。该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第四学年进入产业学院共建企业,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

该校机械工程专业192班学生赵飞飞毕业设计期间全程进驻海天集团,完成了题为《基于有限元算法的压铸机模板强度校核与分析》的毕业设计,并顺利入职海天集团。“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指导下,我们以解决现实技术问题为导向答好毕业大考,也增强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赵飞飞说。

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协同育人带来的是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该校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5.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近3年,毕业生留甬率保持在40%以上,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大学,谱写校城相拥的新篇章。”杨德仁说。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535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