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分班考作为高中学习的起点,不仅是知识储备的检验,更是思维模式的预演。2025 年人大附中与十一学校的考试已结束,考生反馈呈现显著差异:人大附中侧重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十一学校则以题型创新和思维跳跃为特点。这场考试究竟释放了哪些信号?考生应如何应对?和多老师学习资源网一起看看吧。
数学:竞赛思维与初高中衔接的双重挑战
两校数学考试均以高难度著称,但命题风格迥异。人大附中数学考试时长 2 小时,涵盖代数、几何等初中核心内容,同时渗透高中衔接知识,如二次函数与数列的综合应用。电路分析和浮力计算等物理相关数学题,要求考生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考生普遍反映,压轴题的几何动态分析耗时极长,部分题目需联立多个方程求解,考场时间严重不足。
十一学校数学则以 “诡异五星” 难度引发热议。考试取消选择题,直接进入填空题模式,题目难度呈阶梯式上升。一道求正方形内四个扇形重合阴影面积的题目,需综合运用圆与相似三角形知识,正确率不足 15%。尽管大题中有相对简单的几何证明题,但多数学生因填空耗时过多,未能完成最后两道综合题。这种 “重思维轻技巧” 的命题风格,与近年北京名校分班考 “去套路化” 趋势一致。
语文:综合素养考察升级,传统文化成关键
人大附中语文考试以 “批判性思维” 为核心,三篇阅读涵盖文言文、现代诗歌和社科类文本。文言文阅读选取苏洵《辨奸论》,要求考生分析古代政论的逻辑结构;古诗对比题聚焦陆游《忆昔》与《欲行雨未止》中的 “空阶雨” 意象,考查意象分析与情感体悟能力。作文题目 “固有印象对个体评价的影响”,要求考生结合现实案例展开论证,评分标准强调论点的新颖性与论据的典型性。
十一学校语文则侧重 “文学审美与生活关联”。课外古诗赏析题要求对比 “木叶” 与 “树叶” 的意境差异,需调用《文心雕龙》等理论知识,令多数考生措手不及。现代文阅读选取蒋勋《屈原的最后一天》,题目设计融合文本解读与现实思考,如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践行屈原的精神”。作文以 “随机的” 一词为提示,要求考生自拟题目创作议论文,考验临场构思与语言组织能力。
英语:题量激增与学术化表达的双重压力
人大附中英语考试对标高考,7-8 篇阅读平均篇幅超 400 词,D 篇涉及人工智能伦理讨论,题目侧重作者态度推断与主旨提炼,传统 “定位找答案” 策略失效。作文 “手机使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需结合数据或研究成果支撑论点,评分标准明确区分 “观点堆砌” 与 “深度分析”。考生普遍反映,阅读耗时过长导致作文仓促收尾。
十一学校英语呈现 “两极分化” 特点:C 篇科技说明文因专业术语密集难度最高,D 篇记叙文反而相对简单。作文仅以 “随机的” 为提示词,要求考生创作一篇叙事性文章,需在 50 分钟内完成情节构思与语言润色。这种 “去模板化” 命题趋势,与北京多校分班考 “强化学术写作” 的导向一致。
理化生:知识连贯性与实验探究能力并重
人大附中物理以初中知识为基础,电路分析和浮力计算等题目难度较大,时间分配成为关键。最后一道流量题需建立动态平衡方程,综合考查数学建模能力,得分率不足 20%。化学和生物考试侧重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律和生态系统结构,但部分题目涉及高中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应用。
十一学校理科考试呈现 “学科交叉” 特点。物理选择题覆盖初中知识与体验课内容,最后一道流量题要求将匀速直线运动转化为几何比例关系,需运用高中运动学公式。化学试题与体验课内容脱节,部分题目涉及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如甲烷的取代反应机制,考生完成率普遍低于 50%。生物试题被调侃为 “文科卷子”,题目设计侧重概念辨析与逻辑推理,如 “比较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传递方式”。
史地政:细节决定成败的隐性战场
两校史地政考试均以初中内容为主,但命题角度更趋灵活。人大附中历史题要求分析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影响”,地理题结合烟台本地气候特征考查洋流分布,政治题聚焦 “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十一学校则注重跨学科整合,如历史题 “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地理题 “结合莱山地形特点探讨城市规划策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