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促进技能成才
图①:江苏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孟维在调试中心回转体数字化智能生产线控制系统。李英杰摄
图②:广东省汕头市金明精机公司的新型学徒制钳工教学点。杨英杰摄
图③:山东省济南职业学院中德技术学院学生侯佳(左)在训练中。孙德儒摄
临沂市兰山区:“学讲践赛”,促进家庭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
近年来,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注重开发家庭教育系列化培训课程,构建“学讲践赛”的培养模式,实行“每月一主题、每周定任务”的培训形式,大力加强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兰山特色的家校共育良好生态。兰山区家庭教育服务总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服务队。
信阳学院:用心用情用力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信阳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组织领导、协同育人、岗位开拓、就业帮扶、双创赋能等五个方面,全流程做好就业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黄淮学院:构绘育心育德同心圆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近年来,黄淮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时代,关注新青年,回应新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创新特质、黄淮特色的心理育人工作新路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电视台:综合施策 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今年,广西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各地各高校持续开展政策宣传、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供需匹配、完善就业服务等,全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山东建筑大学:发挥共青团“三力”作用 促进大学生就业
保民生保就业是党的重要工作方向,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共青团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青年学生的职责所系。山东建筑大学共青团充分发挥组织力、引领力和服务力,切实提升共青团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局中的贡献度。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近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正式公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关情况。如何破除隐性壁垒?哪些举措提升民企的信心?一起来看——
博兴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博兴县大力实施“三个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即:有一个项目优先建学校、有一个编制优先给教师、有一笔资金优先办教育,确保教育经费“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拨付”,全力支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安阳师范学院:“强、优、深、精、细”五维协同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安阳师范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同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切实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2023年7月14日)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提出如下意见。
事关促进家居消费,这场发布会提到这些要点!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7月18日下午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促进家居消费 着力扩大内需”有关情况。将采取哪些举措促进家居消费?一起来看——
拓岗位、搭平台、优服务 安徽多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去过不少招聘会,但是像这样提供这么多就业岗位的并不多见,足见合肥诚意满满。”应届毕业生宁涛特地从外省赶来安徽参加招聘会。今年5月起,安徽合肥持续举办“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吸引高校毕业生来肥留肥就业创业。
滨州医学院:协同发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滨州医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和“一盘棋”工作机制,推动多主体参与、多层次育人、多类别服务“三多”协同发力,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充分就业。
齐鲁工业大学:“五个立足”,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统筹谋划,全面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围绕“五个立足”切实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我省各高校抢抓毕业生就业关键期 全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毕业季来临,为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工作方案》,于2023年5月至8月在全省开展“百日冲刺”行动,各高校也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落实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实施“百万岗位护航计划”,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分类别精准指导,注重特殊群体就业帮扶等多种举措,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截至6月18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已落实去向55.7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