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瞭望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于志刚:做国家迈向深蓝的中流砥柱

【新华社】瞭望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于志刚:做国家迈向深蓝的中流砥柱中国海洋大学校园(2019 年 8 月 23 日摄) 中国海洋大学供图

◇“人有我优”是更深厚的特色
◇西海岸校区建成后,将为中国海洋大学问鼎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大战略保障。未来,中国海洋大学将拥有自己的靠泊码头与入海通道,实现海洋类高校与大海零距离相处

【新华社】瞭望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于志刚:做国家迈向深蓝的中流砥柱

  再有两年,中国海洋大学将迎来百岁华诞。这所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目前辖崂山、鱼山和浮山和西海岸四个校区。还在海南三亚建设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现有32000余名在校生。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海洋大学如何勇毅承担起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

点击播放视频

全力以赴打造深蓝研究桥头堡

  《瞭望》:如何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于志刚:首先要深刻认识“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培养国家海洋事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的特殊使命,加强有组织科技攻关,在构建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努力建设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再立新功。

  学校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深化耦合互动发展,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着力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凝聚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群优势。聚焦深海关键科学问题和海洋资源开发与权益维护的国家重大需求,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致力科学前沿突破,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坚持目标导向、开放合作,牵头(或共建)海洋、水产、海洋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创新引领,高起点建设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和海工装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充分发挥学校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和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开展协同攻关和原始创新,在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构建服务导向、面向产业的新型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等产业领域,建设好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海工装备与技术研究院、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

  《瞭望》:三亚海洋研究院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战略布局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建设进展如何?

  于志刚: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是我们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校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深海前沿阵地,还是学校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和示范区。

  经过三年多建设,研究院已取得积极进展。今年,研究院2.7万余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将正式交付使用。现在研究院引进的两个科研团队,均获评海南省首批“双百”人才团队,其中“深海立体观测与信息服务团队”以突出的业绩和成果被评为2021年“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

  目前在三亚海洋研究院工作的教职工中,有70余名高层次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研究院以破解南海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键瓶颈问题为目标,围绕深海,升级完善海地空天一体化的南海立体观测网,牵头建设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围绕南繁,突破水产种质创制核心技术、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工程体系;围绕岛礁,开展岛礁海洋环境观测、能源保障、防腐耐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研究。

 面向前沿培育特色一流学科

  《瞭望》:“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是中国海洋大学办学的鲜明底色。近年来,学校在整体建设、人才培养、前沿创新等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和突破性成果?

  于志刚:从整体发展上看,学校开启了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学校高质量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总体建设成效以及海洋科学、水产两个一流学科建设成效均达到最高档的标准,“构建世界一流深海实时立体观测体系”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典型案例集》。去年9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形成,并围绕党建思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编制6个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均在扎实推进中。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探索构建厚基础、重交叉、海洋特色鲜明的本硕博贯通、科教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家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依托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组建生物科学强基班,由院士担任班主任,着力培养生物科学拔尖人才。联合行业领军企业,探索以关键技术为驱动、面向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水产事业领军人才、海洋生物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和涉海领域卓越工程师。依托海洋发展研究院,建设海洋可持续发展文理交叉博士点,推进海洋科学与经济、管理、法学、文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文理交叉的“经略海洋”系列学科交叉课程。

  在前沿创新上,我们建设地球科学领域首个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构建了“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建成全球最大的静音级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船,为我国海洋科考和涉海高层次人才培养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科教平台。牵头形成7个国家层面涉海战略规划;牵头建议“十三五”水产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并担任总体专家组组长组织实施。

  首轮“双一流”建设期内,学校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围绕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和海底圈层耦合过程等取得系列“从0到1”的突破,成为国际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领跑者;“南海立体观测网”“深海热液化学场多光谱联合原位综合探测系统”等3项科研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完成了20多种海洋生物基因组精细图,使我国成为国际贝类、鱼类、大型藻类基因组资源中心;成套研发出低成本、高通量全基因组标记分型新技术,实现了水产生物全基因组分子育种。

  围绕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关键科学问题,解决了大型海洋平台耦合分析与优化设计、复杂恶劣海况下安全高效施工技术与装备、海底原位长期观测技术与装备、环境友好型海上构筑物及设计分析等关键技术难题,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全球最大海洋钻井平台“蓝鲸1号”,平台抗风浪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瞭望》:“十四五”时期,中国海洋大学正处于从“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向“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阶段。如何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于志刚:我认为,发展形成学校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成不变的道路和模式。只要将外部条件和内部潜能相结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脚踏实地不断向上攀登,去追求卓然不群的办学质量,就一定能够成为佼佼者。

  “人无我有”是特色,但很初步。“人有我优”才是真正的特色。只有做到了一流,才能支撑特色,也才是有价值的特色。

  建设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中国海洋大学第九次党代会就已确定的宏伟发展目标。我们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历时12年圆满完成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对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同样充满信心。

  现在,学校的海洋科学、水产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但要成长为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这远远不够。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批一流学科来做支撑。这既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学科,也要有高水平的人文社会学科和实力雄厚的工科。我们提出从“十四五”开始,要“持续强化特色学科,重点推进综合发展”,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以往相比,这更考验我们“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能力。

面向新百年迈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

  《瞭望》:中国海洋大学目前拥有多个校区。不同校区的办学定位有什么不同?

  于志刚:校区之间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布局。崂山校区以海洋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为主;鱼山校区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为主;浮山校区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继续教育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区。

  西海岸校区,是学校为下一个百年发展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下一阶段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重大战略保障,规划占地约28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容纳在校生总体规模20000人、教职工2000人。一期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容纳在校生规模约7000人。今年9月,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已有5个学院整体搬迁至西海岸校区。

  西海岸校区建设将海岸线和校园有机融合为一体,将使学校拥有自己的靠泊码头与入海通道,真正实现海洋类高校与大海零距离相处。未来这里将被重点打造成中国海洋大学的濒海实验基地和海上试验场、工程技术学科群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瞭望》:学校很快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学校对未来有哪些憧憬与奋斗方向?

  于志刚:以高等教育为例,国家发展的脚步,总在超出我们预期。自己和自己比,学校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标国家的战略需求,我们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快、不够好。这种时不我与、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都记于心、敏于行。

  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重要的海洋高等教育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到那时,党的领导将全面加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求的一流学科体系更加健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全面提升,汇聚全球优质智力资源、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发展环境更加优越,聚焦“四个面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加完善。

  概括地讲,就是要锚定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不动摇,努力建设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1132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