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作息时间表里的教育“微改革”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秉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豪迈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以“以体育人”实践,以“确保学生睡眠10小时,确保体育活动2小时”为基准,逐步构建覆盖“昼夜节律-校园作息-教学节奏”的全周期育人生态系统,在保障学生睡眠、优化课间活动、落实体育课程等方面实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微改革”。

弹性作息:确保学生睡眠10小时。学校从优化作息时间开始,落实睡眠保障。2024年下学期,学校面向一二年级所有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家长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作息时段的意见以及家庭接送孩子实际情况,获取了关于学生在家睡眠情况、作息安排的精准数据,了解学生和家庭的真实需求,以便孩子早晨能多睡半小时,从容吃好早餐。全员调研数据反映出了“学生睡眠缺失”问题的根源来自学生作息、上下学路上交通拥堵耗时等。基于此,学校召集部分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段的家长进行座谈会,针对真实问题和实际需求进行深度沟通交流,让家长不仅仅是改革后的受益者,更要成为改革决策过程的支持者、协同者。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家校协作构建。在家校共识达成后,学校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独特成长需求,以儿童生长激素分泌时段的科学研究结论为依据,制定差异化作息时段安排。一二年级学生到校时间延后至8:50,8:50—9:05开展晨诵晨练,9:05—9:20进行晨间活动,9:20开启上午第一节课,中午12:00放学。新的作息时间为孩子们增加了约60分钟宝贵睡眠时间,让学生在健康成长的基础上以饱满精神投入学习。同时,学校安排经验丰富的值日教师,对部分需提早入校的一、二年级同学全程陪伴,组织晨间阅读或适度运动。

延长课间:拓展体育活动新时空。在学生睡眠时间得以保障的基础上,学校开创课间体育活动新时空。构建“15+30”课间活动体系,即将原本10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长延长至15分钟,同时保留30分钟大课间活动,形成“5个15分钟小课间+1个30分钟大课间”的新格局。在活动空间上,学校整体统筹,科学设置活动区域,从教室到运动场、走廊角落乃至专业教室,都成为“课间微活动”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室楼实行“楼层流动制”,让每个班级在六年里能在不同楼层享用不同活动场所。为确保课间活动有序、高效进行,学校配套出台《学生减负增效工作十条》《快乐课间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在具体实施上系统规划活动空间,精心设置器材区、游戏区等功能区域。器材区配备踢毽子、跳绳等传统体育器材,游戏区提供陆地冰壶、国际象棋等多样活动项目,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让课间活动有章可循。同时,学校通过课程整合,挖掘课程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课间微活动”课程体系。该体系“将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融入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间”,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大大提升学生课间体育活动的丰富性、规范性和氛围感。课间“15+30”的“微改革”撬动的是校园空间的重组,课程生态的优化,教育评价的迭代,从关注学习真正转向关注全面发展。

动态课表:确保体育活动2小时。学校严格遵循国家文件要求,优化课表设置,实行动态课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在课后服务时间设置一节体育活动课,确保实现“每日一节体育课”,并将课表在家长群和教室显著位置公示,接受全体师生和家长监督。这种方式确保了体育课程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和充足的体育锻炼,为提升身体素质奠定基础。在教学模式上,学校推行“1+X”体育活动模式,即每天1节体育课搭配多种课外锻炼形式。通过组织课间操、课后体育社团、各级体育竞赛等活动,多样化的锻炼形式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质量监测机制,定期开展体质健康测试,精准掌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这种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有助于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真正落实以体育人的目标。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这项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的教育“微改革”是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课间15分钟”“体育活动2小时”“全员文体活动”等部署的落地实践,也是全国改革的实践缩影,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时间和课表的调整,更在于触发对教育目标的思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924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