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将文明校园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以“六维赋能”行动构建“思想铸魂、党建强基、师德塑风、文化润心、阵地固本、环境提质”的文明校园建设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聚焦固本强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实施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工程、“五好三强”过硬党支部建设、党员“先锋出彩行动”为抓手,全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获评全国全省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等28个,荣获山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全链条、全覆盖、全周期”监督体系,健全“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实践育人”三位一体廉洁文化建设体系,获批山东省首批清廉学校建设试点单位。
二、聚焦铸魂育人,深化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构建“专题研学+实地践学+联学共建”学习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科平台优势,组建大学生博士宣讲团、“师韵金声”青年宣讲团,年均开展理论宣讲200余场,覆盖师生万余人,获批山东省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师者匠心”品牌,成立全环境立德树人实验室,推出“成长合伙人”心理育人模式、“博硕本携手登攀”等导学思政品牌,入选山东省首批“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全力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将师德养成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鼓励学生扎根基层教育一线,近5年,300余名毕业生奔赴中西部地区任教。
三、聚焦师德塑风,实施铸魂强师行动
深刻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政治属性,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健全党政齐抓共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创建“名师领航、优师助航、青师启航”品牌活动,研发“师德素养提升”系列慕课,举办山东省师德师风建设首场宣讲及系列高水平教学研讨活动,全国1000所院校28万人次关注参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榜样引领,构建“评选—培育—示范”长效机制,连续13年开展十佳教师等品牌评选,形成覆盖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全领域荣誉体系。近年来,29人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个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
四、聚焦启智润心,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入选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优化顶层设计,系统编制《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有序推进名家塑像工程,深化“知校史、明校训、唱校歌”专题教育,不断增强师生爱校荣校意识。开展“一学院一品牌,一领域多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连续34年举办“山东师大之春”系列活动,涌现一批优秀文化成果,作品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深耕齐鲁文化研究传承,打造“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和“齐鲁文化论坛”学术品牌,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编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研究丛书》《黄河文化通览》等学术著作。
五、聚焦守正创新,加强活动阵地建设
坚持党管阵地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获评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优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建强用好“石榴花开”民族学生成长工作室,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设置党团活动室、学业指导室、文体活动室、国防军事教育室等空间,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依托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等105个校外实践平台,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开展“重走红色足迹”等主题实践活动,年均组织师生实践队伍1000余支,覆盖3万余人次,连续5年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校团组织4次荣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7个团支部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六、聚焦环境育人,协同优化育人空间
深入落实“环境育人”理念,以“一路两馆三广场”文化地标群为重点,积极构建以“山、水、树、楼、园、路、塑”七大要素为核心的校园生态系统,全力营造和谐优美育人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建成智慧能源监管平台,荣获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积极打造具有师范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实践课堂,开辟劳动基地,组织开展义务植树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劳动之美,增强环保意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守牢安全底线,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成立“师大学子普法联盟”,开展反诈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覆盖师生4万人次,有效提升师生法治素养和安全防范能力。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连续3年组织500余名师生参与保护黄河生态专项志愿服务和科学研究,服务时长2100余小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