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芦淞区构建“三级联动”体系
打通教育督导“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株洲市芦淞区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督导方式,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结果运用,构建了“三级联动”的督学体系。该区督学典型案例入选《教育督导蓝皮书:中国教育督导报告(2022)》,全国仅6例,为全省唯一。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督学工作机制。一是以“1”为统领,全面统筹督学工作。“1”即“以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为统领,统筹实施督学工作”。在统筹管理上,实施区教督办、督学责任区、学校督导室三级分层管理,分别明确责任。在统筹督学职能上,明确三级督学机构职能,全面落实“督教”“督学”“督管”等职能;在统筹工作规范上,构建方案、实施、报告、反馈、整改、复查、问责的闭环式运行机制,整个督导流程无缝对接、运行高效。二是以“5”为平台,全面优化挂牌督导。“5”即设立“中学片”“城区小学片”“城郊小学片”“农村小学片”“学前教育片”5个督学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首席责任督学1名,专兼职责任督学4-6名,人均挂牌督导3-5所学校、幼儿园,各片区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责任区理念和品牌。三是以“N”为抓手,全面做实校内督导。“N”即“每个学校成立督导室,做实学校内部督导”和“按需督导”,努力打通教育督导“最后一公里”。出台《学校督导室建设和管理若干规定》《学校督导室工作职能及考核办法》,做到“日督导、周反馈、月报告”,确保实效。该区典型经验在全省学校内部督导建设现场会推广交流。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督学工作水平。在人员配备上,突出一个“强”字。督学配备须是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素养高;须是在职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或教研人员,管理经验强;须乐于精于督导工作,督导业务专。目前,该区5名首席责任督学均从校(园)长、书记中产生;9名专职责任督学、26名兼职责任督学均由政府干部、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退居二线的管理人员等构成,平均年龄44岁。在岗位培训上,突出一个“专”字。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制度,对培训合格者发放聘书,颁证上岗。建立健全岗中培训制度,特邀省市督学、教育教学、安全应急等方面专家进行专题培训,从政策性文件的学习到督导经验的推介交流,做实岗位提升。建立健全拓展训练机制,注重网络技术和新政策法规的学习与落实,组织督学赴上海、大连、西安、重庆等地考察学习,确保教育督导工作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在队伍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制定《芦淞区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履职考核办法》,区考核片、片考核校,区督导室+首席督学协同考核责任督学,总督学考核区督导室人员,考核评估实现全覆盖。制定《芦淞区责任督学选拔培育与择优任命实施办法》,经综合考核合格的督学可任命校长岗位,对无法履职或违反工作纪律的责任督学予以解聘。
创新督导方式,增强督学工作实效。一是“互联网+”赋能,让“督导工作可视化”。推行全流程网络化办公,借助“督导小程序”和“企业微信”两个平台,实现全区督导一盘棋,全流程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在“双减”督导中,该区多次深入区内中小学校和学科类培训机构开展主题督导,利用“督导小程序”发现并指出问题705个,发出督导意见书83份,区教督办累计约谈5人次。二是“快反机制”聚能,让“督导发展一体化”。针对涉校突发事件抬头趋势,提前布局创建“督导快速反应机制”,编制分类应急预案,力求遇事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2022年5月,该区某校督导室督导发现食堂留样不全问题,用“督导小程序”上报。半小时内,全区迅速启动“食安快反预案”。1小时内,5个督学责任区会同各校督导室完成所有食堂留样情况检查,并通过平台将督查结果汇报给区教督办。区教育局总督学第一时间约谈该校食堂承包人,与食品安全负责部门联动,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三是“目标管理考核”储能,让“督导内涵自主化”。建立“融合协作型”督评体系,以区域发展目标为指南,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以业务股室为主导,以责任区挂牌督导为保障的目标导向机制,将“因校立标”与“依规打样”作为目标考核的关键路径,实施“一校一策”发展性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近三年来,乡村和涉农学校的13名校长、10名书记、11名副校长,全部从城区学校优秀书记、副校长、中层干部中选聘;8名校长因工作不力被约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