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智能驾驶,人工智能技术无处不在。为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北京市积极布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 年版)》的公布,标志着北京中小学生即将开启人工智能学习的新征程。和多老师学习资源网一起看看吧。
一、全面普及:AI 教育走进北京中小学
从 2025 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 8 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这一举措是北京市落实国家教育政策、顺应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行动。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科技的核心驱动力,让学生尽早接触和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储备创新人才。
学校在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时,可灵活选择课程开设方式。既可以独立设置人工智能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也可以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感受人工智能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同时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
二、学段分层:量身定制的 AI 学习路径
(一)小学:启蒙与体验开启探索之旅
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以体验式为主。通过课程,学生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如认识到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使用智能音箱,能体验到语音识别技术,了解人工智能如何实现人机交互。
课程注重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学生尝试在人机协同中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创意表达和问题解决,比如利用图像识别软件进行画作分类,或使用简单编程工具制作智能小动画。同时,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念,建立隐私保护与数字身份的基本认知,培养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中:认知与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学生将完善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学习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了解人工智能的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意识到人工智能的优缺点。
在实践方面,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过程,形成对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及智能系统开发的初步理解。他们能使用常见的人工智能工具与资源,探究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基本实现过程与方法,还能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并辨识技术应用的边界与风险,为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奠定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基础。

(三)高中:综合实践培育创新能力
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学生熟悉数据处理与标注、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及深度学习入门知识,具备一定开发智能系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尝试开发简单的图像分类智能系统,经历数据采集、标注、模型训练等过程。
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复杂伦理情境中深入思考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伦理安全等方面的关系。比如,在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时,思考数据隐私保护、诊断结果准确性等伦理问题,为适应未来智能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多模块构建 AI 知识体系
人工智能课程包括 “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人工智能实现方法、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 四大模块。在基本概念模块,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从了解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到分析应用场景、发展趋势等逐步深入学习。
应用与技术模块,小学阶段学生体验简单应用,初中阶段探究技术实现过程,高中阶段则创造性解决问题。实现方法模块,小学了解基本概念,初中系统学习,高中深入研究并实践操作。伦理与社会模块,小学树立观念,初中认识风险,高中深入理解复杂关系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人工智能。
四、多元评价:全面考量 AI 学习成果
人工智能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通过知识测试、项目汇报、作品展示、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深度考查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建立内外联合、多方参与的协同化评价机制,将课程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小学阶段,重点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认知和基础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初中阶段,重点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运用工具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重点考查系统性知识掌握水平、完成复杂项目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此形成贯穿中小学阶段的完整评价链条。
五、融合发展:AI 教育与多方面协同共进
课程实施注重与学校现有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与教育合力。鼓励学校探索将人工智能元素有机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中。比如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工具,为学生提供写作思路和素材推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借助人工智能模拟实验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认知结构。
人工智能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同步推进,鼓励学校开展情境化、项目式、跨学科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挑选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人工智能培养目标的案例,如以智能家居为案例,让学生设计智能场景,将抽象复杂的技术内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北京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的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资源要素,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场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等资源,形成协同育人 “教联体”。学生可以走进高校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在体验馆中亲身体验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成果,拓宽视野,增强对人工智能的感性认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