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力推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筑基智能时代创新人才

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广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普通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全力构建具有八桂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引领,锚定人工智能教育新航向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自治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自治区教育厅迅速行动,统筹建设一门面向全区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2025年春季学期在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启动试点,秋季学期将在全区普通本科高校一年级新生中全覆盖开设必修课,以“导认识、导兴趣、导重点、导原理”为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全面提升大学生人工智能综合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构建“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这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基于广西自身发展需求的深思熟虑。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在数字经济、跨境贸易、特色农业等领域发展迅速,着力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对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通过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旨在提升全区大学生的人工智能基础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身专业相结合,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多维布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紧密围绕“通识基础”“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实践创新”四大模块展开,包括理工、管文、艺体3个版本,针对理工、管文、艺体等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实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精准覆盖和个性化培养。理工版课程适度增加数学原理和技术架构内容,为工程应用打下基础;管文版课程针对性融入大数据相关内容,培养计算思维与数据思维,侧重人工智能在商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艺体版课程则聚焦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体育训练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交叉融合”模块以“AI+X个性化”为核心理念,由各高校共建共享一批介绍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前沿应用和创新成果的案例库。首批34个案例已覆盖智能制造、医药健康、智慧农业、跨境电商、交通运输、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致力于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以及将人工智能技术灵活运用在不同学科领域开展实践活动的素养和能力。后续自治区教育厅将重点打造一批面向东盟的“AI+”案例,帮助学生了解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构建广西特色课程资源。

以点带面,试点先行积累经验

在全面推广人工智能通识课之前,广西选取了6所高校作为试点,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工作,首期共有1400多名学生选修。据试点高校反馈,课程受到学生欢迎,开放选课后被迅速选空。6所试点高校涵盖了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等不同类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设经验。

广西师范大学推行项目式学习模式,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AI+教育”等主题开展创新实践。在交叉融合模块,学生针对“AI如何优化在线教育互动性”“智能作业批改系统设计”等场景,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与模拟实现,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汇报展示,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模式广受学生好评,2024级一名法学专业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文科生也能轻松理解AI技术,小组讨论中我们提出的AI辅助法律文书撰写方案,还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极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广西力推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筑基智能时代创新人才

广西师范大学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开展AI与专业融合的专项训练,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学科与生物学结合,以鸢尾花数据集为样本,运用监督学习算法进行植物特征智能分类,帮助学生既提升机器学习模型应用能力,又了解生物信息学智能化研究方向。设计学学科开展AIGC图像解构与生成训练,教师讲授辅助设计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学院 IP 形象及招生海报。学生借助AIGC实现文本智能转译,依托平台形成多样化设计方案,达成AI与设计创意深度融合。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感叹:“以前觉得只有美术生才能做设计,没想到借助AI工具,我也能做设计,这实在太有趣了。”

广西力推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筑基智能时代创新人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汇报AI设计作品

广西力推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筑基智能时代创新人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在创新实践环节中参观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展

桂林理工大学深化实践创新模块内涵,与华为、润建股份、东软等企业建立了“需求对接—课程共建—实践共育—成果共享”的全链条合作模式,同时打造“虚拟仿真实验—企业实训—创新创业”三级实践平台,借助虚拟仿真降低实验操作门槛,依托企业资源强化学生实战能力,通过学科竞赛与项目孵化推动成果转化。以农业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例,该校与数道集团合作植入真实产业数据,学生可在线完成AI模型训练与部署,打破传统实验的时空局限,实现“从虚拟场景到现实应用”的全流程培养。

广西力推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筑基智能时代创新人才

桂林理工大学学生使用在线平台进行虚拟仿真实验

广西财经学院创新构建“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课程教学”新模式,为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注入强劲活力。校方主导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企业深度参与并提供真实案例,向学生开放实践资源。校企联合打造的“广财小智”虚拟仿真大模型平台已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在AIGC技术场景下,师生人工智能教学与认知提升成效显著。

多措并举,课程建设有保障

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自治区教育厅全面布局,构建起系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保障体系。组织建设上,成立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执行委员会,构建高校共建通识课的协作机制;同时组建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实现跨校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为教师搭建专业交流平台,夯实师资基础。在师资培养方面,自治区教育厅面向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人员多次开展专题培训,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建设共识,切实保障课程教学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工作,推进课程迭代升级与智能化改造,强化虚拟教研室的资源整合与交流功能,推动教学创新。同时着重推进人工智能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广泛拓展应用场景案例库,丰富教学实践内容,助力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与实践价值,全面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3856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