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以教育“软实力”筑强营商环境“硬支撑”

近年来,烟台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发挥教育的民生保障作用,持续推进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着力推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让群众办事更省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将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定位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千万百计为办事群众省时间、省麻烦。一是启动“流程再造”。指导14个区市均建成智慧招生平台,家长只需登录“烟台一手通”APP,自动完成对户籍、社保、不动产等有关证照数据的调取和比对,入学报名网上办、掌上办,惠及学生10万余人。二是做到“一窗受理”。高标准编制《权责清单》,将44个依申请服务事项全量入驻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并全部实现“全程网办”。三是实现“一次办好”。积极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数据共享、部门协查等便民服务举措,让义务教育学生入学、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等事项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提升教育服务水平,让随迁子女入学更便捷。

围绕破解60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市教育局一举出台四项福利。一是“降门槛”。降低外来务工人员重点流入中心区的就读门槛,将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社保缴纳要求由原来的最低12个月降低至6个月。二是“增学位”。取消以往随迁子女定点接收学校的做法,将有空余学位的公办学校全部面向随迁子女招生,全市51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95%以上的学校可接收随迁子女。三是“同待遇”。将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在混合编班、教育教学、日常管理、评先树优、资助政策等方面同等对待,在烟台市参加中考、高考与本地学生享受同样的报考和录取政策。四是“强服务”。在省内率先将校内课后服务从小学延伸到初中,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学生“两个全覆盖”。积极拓宽课后服务内容,打造课程“超市”,推出一系列特色、优质课程,全市每月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有40万人左右。

三、推动教育内涵提升,让学生成长更多样。

准确把握当前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满足学生特色化、多样化成长需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一是开展经典诵读,多读书、读好书的校园读书活动浸润童心。二是坚持面向人人,校园体育节、校园艺术展演活动蓬勃开展。三是推广幼儿体育,把“幼儿体育”和“幼儿游戏”一起写入烟台学前教育十四五规划,在全省率先打造市级幼儿体育研究示范基地。四是践行劳动光荣,“1+1+X”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地,研发“社会实践基地电子版图”提供劳动实践与研学便利,劳动清单、劳动实践节、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等具有烟台特色的典型经验被广泛推广。

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让产教融合更深入。

烟台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效促进全市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深度融合。一方面,强化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依托烟台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众多龙头企业,全市共组建6个产教联盟、24个产业学院和15家研发机构。通过实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仅2022年就为全市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1.7万余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多样化培训。充分发挥类型教育的优势特色,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全市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全市职业院校每年面向院校、企业开展金蓝领培训等20万余人次。

五、创新教育引才机制,让教师队伍更精良。

锚定建设全市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形成“机制全、平台广、行动快、创新多”的教育人才引进新形态。一是推进“组团式”人才引进。前移引才关口,每年秋季组织全市教育系统走进高校开展校园招聘,通过送岗到校、直接面试的方式抢收高校优秀毕业生。近年来,市直学校赴高校招聘签约中小学教师占年度招聘计划的50%以上。二是推进专项人才引进。积极参加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专场招聘,当场签约一批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实现优秀教育人才“赛后即就业、毕业即到岗”。三是推进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市级政府委托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试点,全省首家定向到县培养学科教师,目前已累计培养101名,新生录取分数线普遍超过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为乡村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1635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