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四维并举”构建非遗传承新生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依托办学特色优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创作、传播“四维并举”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体系,积极承担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的文化传承使命,以实际行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一、教学筑基,构建贯通融合的育人体系

一是聚焦非遗人才需求。打造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非遗研学三个层次的教育教学体系。2023年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目前学校研究生教育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等7个相关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生人数约占全校研究生总数的15%。积极开展相关研习培训,自2015年起承担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功承办剪纸、年画等20余类项目培训,培训近1000人次。入选山东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其中“济南友谊葫芦非遗工坊培训”入选国家“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二是打造核心课程体系。围绕“中华传统造物造型艺术”,在设计类专业开设《非遗文化调研和设计》《非遗文创周边设计》等课程,工艺美术等专业深度融入传统图案、染织、金工等工艺基础课,并在全校开设剪纸艺术、珐琅工艺等非遗通识课。其中,《珠宝首饰花丝工艺》《传统木作》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多项教学成果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二、科研深耕,夯实非遗传承理论根基

一是立足田野调查。学校加强对调研成果的梳理、研究与展示。组织专家团队赴潍坊、临沂、菏泽三地,对杨家埠年画、潍坊风筝等7项特色手工艺产业开展“手艺农村”实地调研,于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对调研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并于2020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集中展出1500余件山东民艺藏品,进一步升级对山东乡村民间艺术的收藏与阐释。二是完善研究体系。推动非遗相关学科建设、理论体系研究、话语体系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4项、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并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出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等著作30余本,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其中,《民艺学概论》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民艺馆》丛书实现多语种海外版权,著作《美在乡村》获山东省社科成果一等奖,著作《四时工巧》获文津图书奖。师生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与人才培养定位》等相关论文,系统阐述非遗相关学科定位、学理基础及人才培养路径。

三、创作转化,激发非遗资源创新活力

一是积极挖掘非遗资源,实现设计转化。学校参与“上海世博会山东馆”“青岛上合峰会”“国庆70周年招待会”“北京冬奥会”“国家版本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国家公园”等重大活动的形象设计和场馆设计,在设计中突出非遗元素,以视觉语言展现国家文化形象,诠释国家发展理念。二是精心组织专业赛事,实现以赛促创。学校组织策划“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中国高校生肖设计大赛”等高校专业竞赛,激发高校师生的非遗创新活力。三是着力举办系列艺术展,实现以展促学。2020年在山东博物馆举办《年画重回生活》系列展览,将传统年画与数字媒体技术相融合;2021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手造集市”展示体验区,集中展示学校师生非遗传承、文创衍生品设计等作品;2024年举办“来自中国的祝福——‘中国龙’全球设计展”,将中华优秀生肖文化带到除南极洲之外的全球6大洲17个国家。

四、传播赋能,拓展非遗传承广度深度

一是搭建校内非遗传播实践基地。1998年在校内建成“中国民艺博物馆”,2022年在校内建成民艺博物馆新馆,以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余件藏品、10个叙事单元,系统展示中国民艺生活档案。二是以人工智能赋能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校内网络服务大厅搭建天工开物大模型平台,成立人工智能设计研究中心,立项人工智能设计产业学院,开展“AI for Design”教学改革,组织“民艺+AI”主题课程作业展览,筹建“AIGC产学研共同体”,出版相关系列教材,推广优秀教学案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非遗传承、人工智能与设计教育的有机融合。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3899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