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月7日南京3个案例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之后,近日,再传好消息,南京市教育局的《建设跨区域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入选2024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创新案例。
建设跨区域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南京市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一手抓资源供给扩增量,一手抓资源放大盘活存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已全市域创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5个区已创成或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验收。为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通优质均衡发展“最后一公里”,南京市通过整体制度设计、强化专业支持、跨区域统筹优质资源等途径,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城乡、区域、校际共同发展。
紧盯“新挑战”,系统谋划共同发展目标。科学定位明目标。立足群众对教育均衡的新期盼,突破区域集团化办学框架,印发《关于启动南京市小学共同成长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推进南京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计划的通知》,聚焦资源、课程、教学、教师队伍等关键领域,明确共同发展路径,解决区域和学校实际问题。市域统筹抓落实。立足共同体建设,成立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教学研究室、市教科所协同,区域学校实施的推进机制,形成行政、教科研、学校联动的局面。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任务,明确要求,确保工作落实。专家引领提质量。成立南京市城乡小学联合教研指导中心,由市教学研究室牵头,整合各区教学研究室、部分驻宁高校和研究所资源,形成专家资源库,为共同体建设提供专业指导,构建问题驱动、教研先行、科研助力、常态推进的精准指导机制。实施以来,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国家教学成果应用等难点热点,组织开展近百场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扭住“双循环”,创新构建共享发展模式。全力促进大循环。发挥市级教育行政主导作用,依优势互补原则,结合区域差异,将12个区建成4个城乡区域发展共同体,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变“双向”为“多元”,变单向“扶弱”为双向“互补”,激发区域参与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精准打通微循环。采取“政府搭台、学校唱戏”模式,结对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梳理办学特色与薄弱点,自主制定建设方案,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激发学校自主发展活力。比如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提供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农村学校以乡土、实践教育特色服务城市学校课程实践,构建“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深度互动”合作样态。三年内,全市结对形成50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覆盖100所小学。
找准“发力点”,聚力实践共进发展路径。把握一个核心。以小学课堂改革为抓手,实施“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计划。完善市域小学课堂改革协同创新机制,引领全市小学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我市已认定37所实验学校、142项优秀实践经验,立项40项专项课题。推进三项行动。重点项目建设行动,围绕教育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效能、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开发四个重点领域,聚焦核心难点,设立50个共同体建设项目,实现协同发展与改革突破。优秀成果培育推广行动,将共同体建设纳入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和推广体系,指导各区与项目学校加强重点项目研究,形成创新性、高质量、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信息资源赋能行动,整合优化“金陵微校”,推动全市数字化赋能教育应用共享平台建设,开展线上同步课堂、同步教研,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辐射其他学校。
厚积“保障力”,持续夯实共赢发展根基。落实评价机制。将共同体计划作为“十四五” 教育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建立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估结合的机制,通过教学视导、现场考察、成果评审、访谈调查等,定期视导评估项目建设,诊断改进工作,推动计划实施。推进教师交流。探索共同体间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以教师互派、教研共进、管理共商等形式,推动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科技能与专业素养,缩小城乡、校际教师差距。加强经费保障。市教育局设立共同体建设专项经费,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支持教师研训、专家指导、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学成果培育推广等工作,激发各区和学校建设热情。落实宣传引导。加强共同体计划推进工作的宣传,通过组织现场会、建设成果集中展评等,分享经验、推广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下一步,南京市将把城乡小学共同体建设,作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力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教研推动、学校实践的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支持机制,引导区域、学校立足自身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加快办好一批特色明、质量优的乡村小学,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贡献南京智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