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平度市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牵引,统筹推进“学有优教”工程,通过教育布局、办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融合”,有效破解城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不均衡难题,不断缩小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推动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5年顺利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验收。
一、加快教育布局优化,推动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
一是补齐办学短板。坚持大投入促进大改善,推动教育经费向乡镇、农村倾斜,全面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和弱项。实施乡村学校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校舍、食堂、运动场等硬件条件,切实提升2万余名寄宿生的学习生活质量。重点扶持新河镇、明村镇两个省级“强镇筑基”试点镇,着力补齐14所中小学教学、生活和安全等办学短板,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特”的乡村学校样板。二是配建城区学校。积极应对学位需求高峰教育压力,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幼儿园18所,提供学位1.2万余个。将城市更新腾出的土地收储为教育用地,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新建苏州路小学、厦门路小学等3所中小学。在南部新区、西部新城等居民聚集区,新建朝阳小学、沈阳路小学2所学校,方便“新市民”随迁子女入学。潍莱高铁通车后,在东阁街道配套建成K12国际一流学校新东方双语学校。三是推行智慧教育。实施乡村教育数字化战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建设,确保“农村娃”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夯实智慧校园基础,农村中小学实现“万兆进学校,千兆进班级”,班班通设备全覆盖,大力建成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
二、加快办学模式创新,推动城乡办学机制同步完善
一是创新集团化办学。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成立31个教育集团,以“1+N”办学方式推进“强弱联合”,通过“优质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新建学校”等方式,探索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路径。优先采用融合型办学模式,逐步扩展到聚合型、联合型等灵活多样模式,满足不同学校发展需要。实施科学化管理,对集团核心校和成员校实行共同评价,将帮扶成员校提升“软实力”指标作为对核心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二是探索贯通式办学。在农村地区探索组建官庄、昌里等8个九年一贯制教育集团,激发学校内在办学活力。成立覆盖20个自然村的何家店学校,满足蓼兰镇周边400余名农村学生直接对口“小升初”需求。城区新成立杭州路学校、朝阳学校,进一步完善教育配套,86个中小学班级惠及周边5000余名适龄儿童及初中学生。成立平度一中等四个高中教育集团,探索学段学位余缺补充和衔接教育试点,平度一中、华侨中学获评省级特色高中。三是创新多段集群式办学。以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抓手,推动学前、义务、特教、普高、职教、高校等各个学段齐头并进,为学生提供获得连续性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引进青岛农业大学等高等教育,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多段式教育集群,打破不同学段之间的壁垒,从整体上构建起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连贯、系统的教育。
三、加快教学资源融合,推动城乡办学质量同步提高
一是深化教师培养。组建70个覆盖全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培育农村教师近500名,靶向帮扶薄弱学校发展。实施教育人才“头雁”“领航”计划,成立平度市青年教师研训班,累计培养青年“名师”500余人。开展“引才”“支教”“走教”行动,每年为乡村学校招聘教师不少于80名,骨干教师支教不少于120名,巡回授课教师不少于50名。安排城区学校350名学科名师扎根农村薄弱学校,带动85%的新聘教师投身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建设。二是推进地域教育特色。实施“教育破墙”行动,将区域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元素融入教育体系。打造“校园+田园”模式,发挥平度自然山水、现代农业等优势,开辟平度一中“生态园”、明村小学“梓园”等“泥土味”课程场所,让城乡学生从课堂走进大自然。打造“校园+基地”模式,建设中小学生学工、学军、学科学实践基地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组织城乡学生“零距离”开展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三是服务产业发展。结合城乡产业协同需求,打造公办、民办两类职业学校平台。依托平度市技师学院、平度市职教中心等院校,通过“订单班”“冠名班”等方式,与中车、一汽大众、双星等240多家域外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年均实现2800多名优秀技能人才“踏出校门即就业”。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3所,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项目2个,育训并举项目2个。通过“招校引智”建成扬帆职业学校,推动青岛开放大学、海信(山东)家电产业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立“青岛开放大学海信智能制造学院”,与6所职业院校13个专业合作开展“3+2”或五年贯通联合办学,为城乡学子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机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