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菌桑循环”科技助农 赋能产业振兴

  近年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以“党建红链”工程为抓手,创新构建“高校研发—乡村应用—企业运营”三方协同机制。通过“技术破冰、模式创新、人才育成”三大行动,在鹤壁市桑园村探索实践“菌桑循环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形成“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反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效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一、组织联建强堡垒,贯通产学研用“党建红链”


  创新联建聚合机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成立政校企联合党支部,建立“双月联席会议”轮值及“调研—协商—考评”闭环机制,高效协调解决桑菌产业规划、土地流转等发展难题12项。

  实施党员领航攻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组建“党员+专家+技术骨干”突击队,设立党员示范岗,实施“党员领航计划”,围绕菌桑轮作存活率等关键技术瓶颈集中攻关,带动技术攻关效率提升40%。

  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加速技术迭代应用。首创“三介入三跟进”工作法(介入立项论证跟进政策、介入研发攻关跟进资源、介入成果转化跟进效益),建立“问题直报—联席会商—限时办结”闭环流程,确保新技术(如“宽窄行套种”)30天内完成田间验证,加速技术迭代应用。

  二、科技赋能增动力,创新“菌桑循环”关键技术增效


  创新空间配置模式,实现土地增效。首创“宽窄行交替套种”(宽行种菌、窄行为桑),利用桑树落叶特性自然营造菌类生长微环境,无需额外遮阳投入,羊肚菌亩产值从2万元增至3.5万元。

  跨界应用果树修剪技术,优化微环境。创新应用“菌用扇形修剪法”,兼顾桑果产量与菌类生长环境优化,显著提升菌床湿度均匀性和菌类品质。

  推动废弃物全量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研发新型复合发酵工艺,开发低成本高活性营养包,建成“桑枝→菌包→菌渣→桑肥”全链条利用体系,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95%以上,带动周边5村发展循环农业。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年增0.8%,年消纳废弃物20吨,减施化肥1.2吨。

  数字化精准调控,实现智慧管理。利用本地水源创新构建零能耗温控系统,实现菌床精准控温。建立积温预测模型结合物联网监测,种植窗口期预测准确率92%,整体种植效率提升40%。

  三、模式创新谋共富,构建三方协同发展新格局


  强化高校研发端支撑,反哺产业与人才。建立“双导师制”,开设《食用菌生态种植技术》等新课,12名教师获省级科技特派员认证。项目培养“土专家”及技术骨干26人,学生依托项目获省级创新创业奖4项,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显著提升,有力破解人才留不住难题。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按2:5:3分配(团队20%、企业50%、村集体30%)。保障了各方利益,持续激发创新积极性。

  夯实乡村应用端基础,辐射带动产业升级。打造“1个核心基地+N种植单元”辐射网络,制定推广《露地套种技术规程》等规范,有效降低农户入行门槛和经营风险。

  发挥企业运营端引领,延伸链条保障收益。共建研发中心开发高附加值功能食品。推行“保底收购+利润分成”机制(农户收益提升35%,企业研发成本降30%),成功打造区域品牌,产品滞销率从15%降至3%。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供稿)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3910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