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水产学校构建新型水产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威海水产学校针对近海渔业资源急剧减少,当地加快渔业转型升级,走质量型、效益型、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迫切需求,积极构建新型水产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化人才培养之路。

明确理念,厘定“一爱三会”人才培养定位

针对现代渔业三产融合发展对水产良种育苗、生态养殖、食品精深加工、营销与管理、休闲渔业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以海洋强国思想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海纳百川、乘风破浪的大海精神,提出了“海德润心、技行天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育德与修技并重,结合海洋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海洋、关心海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实现科技兴海、向海图强。突出水产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及转换能力,厘定了“爱海洋、会技术、会管理、会创新”的复合型水产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能力为本,建立“三维度”人才评价体系。对接企业“准员工”标准,由学校、企业组成评价主体,全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用理论、实训操作、岗位实践”培养的三维度评价体系。通过“三维度”人才评价,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考核、成绩记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水产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

校企合作,创新“双链对接、产学同期”人才培养模式

1.双链对接,构建了“四大模块”课程体系。深入调查区域渔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状况,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构建了四大模块课程体系:思政课程、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并组织编写了《水产养殖技术》《海参海蜇养殖加工技术》等4部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增开了水质分析、海洋生态学等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关的课程,增开了水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与加工管理相关的课程,增开了水族造景、海洋牧场等与休闲渔业相关的课程,增加了海草房、蜢子虾酱等海洋特色教育内容,将原来的单一为养殖企业服务拓展到为渔业全产业链服务,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2.产学同期,实施“六步法”教学模式。深化与好当家、俚岛海科等龙头企业的沟通合作,按照养殖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安排教学,根据鱼、虾、贝、参胆育苗的典型任务安排实习,在育苗繁忙季节参与企业生产,育苗空闲时节在校学习,使教学周期与生产周期同步,推行“渔学交替六步法”教学模式:初体验、结对子、轮岗位、获准入、转角色、优就业,让学生在工厂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理实一体,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对接。

多元协同,打造“全方位、跨岗位”人才培养平台

弥补人才培养平台单一的不足,将渔业技能、海洋文化与思政教育等全过程结合,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1.打造海洋文化教育平台。观郭永怀纪念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举行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爱我专业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将职业素养、海洋文化融入到人才培育中,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心系海洋;依托海洋食品博览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批《趣味海参》《海带》等海洋科普教育,一批渔家大鼓、渔民号子等渔文化学习活动,一批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大天鹅等志愿活动,一批“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社区公益活动;共组织海洋科普及文化学习58次,组织保护海洋公益活动35次,组织海洋实践体验活动1000多人次,提升海洋意识。

2.打造实践与管理平台。校内建有水质分析、生态养殖等7个高标准实验室,开展系列性、综合性强的水质检测、鱼类解剖、病害分析等实验,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校外建有大菱鲆育种、海带养殖等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群,每个基地群由5-10个企业组成,以一个核心实习项目为主。基地群引进真实的生产任务,把学生放到生产一线,承担育苗过程中的布卵、孵化、投饵、筛苗等全部育苗操作任务,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刀实枪地进行实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打造全产业链育人平台。与寻山集团、好当家合作开发爱伦湾、天海湾等5处国家级休闲观光海洋牧场体验基地。组织学生在海洋牧场观看鲜活的海产品,走进海草房体验渔家文化,全程参与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的处理与加工、海洋食品的经营与销售、渔业休闲旅游等项目,学习海洋牧场的生态养殖模式,渗透循环利用海洋资源教育,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生产、管理、销售能力,实现了跨岗育人、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培育复合型人才。

4.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与荣成海洋经济发展中心、好当家等企业合作研发刺参、大菱鲆、海胆等先进良种繁育技术,开设水产疾病门诊,带领学生参与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以“课程+活动+技术服务”促进技术创新及创业能力的提高。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829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