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五维融合”育人体系,培育新时代技能人才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思想引领为魂、队伍建设为基、社区服务为形、心理育人为脉、资助帮扶为盾”,系统构建“五维融合”育人体系,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青岛职院:“四链融合”,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生态圈
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布局要求,坚定职业教育类型自信,以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建链”、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强链”、聚焦地方优化服务“固链”作为关键抓手,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贯通共融“最后一公里”,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循环生态圈,让“四链融合”迸发出“裂变效应,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青职范式”。
齐鲁工业大学:发挥科教融合优势,助力双创提质升级
一、优化顶层设计,激发师生热情 校( 院) 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倡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及各类实践活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一是启动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工程,重新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出台《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明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标准,简化认定程序,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文化艺术创作等活动纳入学分总范畴,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双创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孵化基地、设立专项奖学金、完善各类全国性竞赛奖励办法,激发教师和学生协同创新的热情,让每一个拥有创新创业梦想的孩子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校(院)累计孵化165个学生创业团队,孵化成功率 90%以上,3 人获得山东省大学生创业之星,2人获得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业者,累计发放创新创业奖学金15万元。
青岛大学:构建“人才—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资源配置体系
近年来,青岛大学创新理念,采用市场与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以二级单位为主体,以绩效和市场为导向,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为重点,构建人才-绩效评价评估相结合的资源配置体系,实施“1221”工程,逐步建立资源“有偿占用、有偿使用、开放共享、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机制,使资源合理流动,资源配置效益大幅提升。
潍坊学院:聚焦人才工程教育改革, 为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近年来,潍坊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现状,以“潍院学者”人才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抓好关键少数,汇聚头雁效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山东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培育三农应用人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山东农业大学秉承“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探索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农科生招生就业改革,聚力培养“一懂两爱”新型高水平农业应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通过5年实践,构建了“四课融通、四层实践、三导师、三联合”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青岛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农爱农高素质人才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高等农业院校的责任与担当。青岛农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吸引外部优质资源,构建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外合作和公费农科生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高素质人才,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山东工商学院:打造人才发展“巢”生态
山东工商学院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在人才引、育、用、留上下功夫,创造条件筑巢引凤、强巢育凤、固巢留凤,营造了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为建设财商教育特色开放式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滨州职院:锚定产业发展靶向点,提升人才供给精准度
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立足国家战略,精准对接省市制造服务业发展需求,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效率和供给生态,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枣庄学院:念好人才“五字经”,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枣庄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念好“党、引、育、用、留”五字经,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引领研究生人才创新培养
青岛农业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强农兴农使命,聚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让农村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科技小院建设为依托,不断探索服务“三农”的新路径。学校将人才培养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已有建设基础上,积极申请并获批2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获批2023年全国科技小院培训基地,小院建设质量数量均位居山东省前列。青岛农大“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该模式以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为突破点,着重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力量,积极助力乡村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以“科技小院”模式申报的志愿服务案例,在2022年获得全国农科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团体奖1项。
青岛工学院:强化校地校企合作 共育上合人才
青岛工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加快推动现代化上合新区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学生“住在胶州、学在胶州、热爱胶州、奉献胶州”,教师“融入上合、研究上合、建设上合、服务上合”为行动理念,以建设“上合应用科技大学”为目标,强化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育适应上合新区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潍坊职业学院:精准施策驱动高职办学条件达标
潍坊职业学院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高职扩招对院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带来的新压力,科学制定规划,汇聚多方力量,建立联动机制,着力在校园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结构、实训条件等方面紧抓举措落实,加快推进办学条件全面达标步伐,为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拓宽新空间、搭建新平台、打造新优势、积蓄新动能。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将全过程学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统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一体化改革,实现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培养方式向“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的转变,学生学习行为向主动学习、“创新型”学习的转变,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堪当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山东农业大学:推进农科实践教学改革 培育创业兴业人才
针对传统“齐步走”实践教学体系不适应新农科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等问题,山东农业大学围绕创业兴业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系统开展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项目研究,制定完成“两方向、四层次、四融合”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取得了突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