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劳动职院:“全环境育人” 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人才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坚守立德树人根本遵循,聚焦“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全员全程、同向同心育人功能,围绕“劳动”特色,积极构建“全环境育人”生态圈,助力培育“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青岛滨海学院:“五位一体” 助推高素质综合人才培育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青岛滨海学院针对社会“复合型”人才与“能力型”人才需求,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整合十几年办学经验,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推出了定位全面、管理柔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助推高素质综合人才培育。
潍坊学院:聚焦“七大任务”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潍坊学院以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特定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七大任务,与潍柴、歌尔、天瑞重工等企业,共建集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专业互融于一体的三个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统筹融合,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烟台大学:坚持四个导向 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
烟台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部署要求,坚持原则导向、政策导向、问题导向、优化导向,全面深化人事制度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曲阜师范大学:深栽栖凤梧桐 聚力“人才强校”
曲阜师范大学在办学治校工作中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委谋篇布局、统筹全局的核心作用,科学制定“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优化引育机制、筑好发展平台、改革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工程、强化服务保障,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了一支站得住讲台、出得了成果、守得住师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引进来走出去” 打造“山科职教”国际化品牌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办分支企业,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围绕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来”、服务优质产能“走出去”、国际影响力“再提升”三部曲,不断加强国际化办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逐步形成高职教育“山科模式”,打造走向世界的“山科职教”国际化品牌。
济宁市:“三大服务” 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济宁市教育局不断强化措施、开拓创新,积极推动2022年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配合实施城乡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筑基行动”,引导高校师范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断增强就业服务质量,在全市范围内推出“三大服务”,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山东中医药大学:“三创两融” 着力培养高素质康复医疗人才
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积极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厚植人才沃土、赋能康复事业,在创新“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推进“医教融通”“德业融合”方面做好“三创两融”,探索出“中西兼融,实境育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大健康背景下康复医疗领域所需应用型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持续贡献中医药人才力量。
山东交通学院: “六深化六提升”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
山东交通学院面向“海洋强国”建设、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交通大学,着力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良、责任担当、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航海人才,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现代海洋产业和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航海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青岛大学发动人才“引擎” 全方位助力健康强省建设
医学是青岛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临床医学入选省“双一流”建设工程“高峰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入选省“双高”建设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及培育学科,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等5个医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位列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第12名。青岛大学充分发挥医学学科优势、附属医院优势以及理工医学科交叉优势,大力培育高水平医学领军人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在人才队伍培育、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建设、临床诊疗等方面重点发力,全方位助力山东健康强省建设。
“疫情防控”“开学筹备”两不误 山东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在行动
8月7日,山东省24名援藏专任教师抵达日喀则,正面临着入藏初期胸闷气喘、心跳加快、血压上升、鼻腔干燥、入眠困难等严重身体不适时,遇上了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8月8日起,24名援藏专任教师便与先期到达的8名援藏管理干部一起,克服高原反应,开始了一边应对疫情防控,一边筹划教育教学的繁重工作中,誓言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守牢教育教学主阵地。
山东省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顺利抵达日喀则
8月7日,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晓筠带领发展规划处、教师处等5名同志陪送山东省组团式援藏教师24人顺利抵达日喀则。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领队、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组长陈耕前往机场迎接,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赤列朗杰等同志参加有关活动。24名援藏教师和先期到达的8名援藏教育管理干部经休整后,近日将分赴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和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正式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
临沂科技职院聚焦“五个结合”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建校3年来,临沂科技职业学院按照市委市政府将临沂打造成长三角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沂蒙路径。
山东中医药大学三个“一体化”引领护理人才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构建“理实并重,协同创新”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互联网+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实习就业一体化”教育模式,培养大批高素质护理人才,深受省内外医疗机构欢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烟台市实施“1234”工程,打造教育人才引进新形态
近年来,市教育局锚定建设烟台市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施教育人才引进“1234”工程,不断提升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和引进质量,形成了“机制全、平台广、行动快、创新多”的教育人才引进新形态。全市教育系统年均补充教师1800人以上,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超过90%,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1/3以上。
青岛农业大学:主动作为,为乡村振兴培养三农国际化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特别是掌握国际先进农业技术人才的支撑。青岛农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掌握国际先进农业农村技术高水平人才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