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四化并举”,扎实开展校园劳动教育

潍坊学院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决策部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打造课程体系、培育特色品牌、搭建实践平台、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蓄力赋能。

一、课程化助力,优化劳动教育内容供给。

学校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学科融入为模式,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自2022级起,增设《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8学时劳动理论,24学时劳动实践,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探索建立“1385”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打造1门劳动教育通识必修教育精品课程;组建“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3个模块的劳动实践清单架构;实行包含“寝室安全卫生劳动”“校园劳动”“校级、院级劳动主题活动”“公益志愿服务”“寒暑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学院特色劳动实践”“劳动实践类选修课程”在内的8个劳动实践项目;制定包括“劳动动员意识”“劳动实践时长”“劳动实践形式”“获得劳动荣誉”“社会影响及传播”5项指标的考核细则,从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等方面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行综合评价。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形式丰富,具体内容环节操作性、实施性强,让学生在优质的劳动教育中感受快乐、提升素养、全面发展。

二、品牌化塑造,促进劳动教育多点开花。

积极打造劳动与生活、专业、服务、非遗相结合的“4+N”特色育人品牌。一是打造“劳动+生活”特色育人品牌项目,引导学生日常劳动习惯养成,实施大学生劳动纪实手册制度;二是打造“劳动+专业”特色育人品牌项目,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通过劳动技能培养,实现专业特色实践劳动“一院一品”,如种子与设施农业工程学院“植物自交与杂交”大棚实践劳动、政法学院“3.15普法宣传”实践劳动、计算机工程学院“一日程序员体验 ”活动等;三是打造“劳动+服务”特色育人品牌项目,搭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劳动平台。3211支服务队、22000余名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组织参与“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着力打造服务社区的常态化品牌项目,10037名团员青年对接地方基层团组织,走入社区、深入基层,开展特色项目160个;四是打造“劳动+非遗”特色育人品牌项目,探索与传承人长效合作机制,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推动非遗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活动化实施,助推劳动教育纵深发展。

学校整合多方资源,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劳动风尚与学生日常行为紧密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落地落实。一是将每年5月确立为“劳动文化月”,组织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非遗大师面对面教学”“一日沉浸式校园劳动”“发现身边最美劳动者”“专业特色实践劳动”等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育人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二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践行劳动教育,争创文明宿舍”社区沙龙活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让劳动教育入脑入心。三是积极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1处校内外基地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广泛渠道和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蓄力赋能。

四、多元化评价,确保劳动教育质量提升。

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一是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修订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在实践素质测评方面着力体现学生劳动素养。二是发挥榜样育人的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对“劳动之星”“劳动星级宿舍”等进行表彰,扩大劳动榜样的影响力。三是实现劳动评价方式多元,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配合劳动课程目标和内容,采用社会调研报告、生产实习报告、劳动成果宣传影响、指导教师抽查评价等在内的多样化评价方式,重视劳动教育成果的多维度考量,努力形成全环境育人视域下,“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价值理性主导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301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