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着力构建高校劳动教育新模式

聊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劳动教育新要求,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新时代创新性劳动教育目标引领,结合劳动新业态和新形态,设立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指标的进阶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与专业人才培养全部课程相融合,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历程相融汇,构建“一核引领、双向贯通、三元推进”模式,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一、以价值观为引领,明确劳动教育三维目标

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聚焦学生对劳动知识的理解、迁移和创新,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指标维度科学设计教育目标,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知识指标加强学生劳动理论知识学习,使其树立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念,能力指标侧重学生劳动能力培养,使其具备劳动创新能力,素养指标推动学生劳动素养形成,使劳动意识和能力融入其成长成才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构建进阶式劳动课程体系。设立以学科知识劳动观念为主的认知类课程、以劳动技能和实践体验为主的实践类课程、以创新创业和科研训练为主的创新类课程,形成进阶式劳动课程体系,并把5月份的第二周作为“劳动周”,纳入学校的《重要节日纪念日思想政治教育年历》。

二、全课程+全学段,实现劳动教育双向贯通

一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全课程。认知类课程深挖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课,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等内容的学习,将本校师生在劳动中成长成才的鲜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践类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相结合;创新类课程则让学生在创新实习实训、科研项目中活学活用、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增强诚实劳动的意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全学段。学生本科阶段劳动教育理论学时不少于8学时,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累计不少于32学时,各学院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特点编制了47种《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标准,对三类课程有明确规划,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专业实践创新与社会实践服务有机衔接,贯穿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历程、专业人才培养全课程。

三、教学环境+教学方法+评价管理,拓展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是构建开放式教学环境。与乡村、社区、企业合作建立劳动实习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对劳动的全方位体验;在“劳动周”期间举行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知识技能比赛系列活动;在校内建设数字化实验室、组建科技创新学生社团等,打造多渠道、多领域、开放式教学环境,切实优化劳动教学环境、提升劳动教育成效。二是改革劳动教育教学方法。调整课程大纲,充实劳动教育资源,实施以劳动育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采用主题讨论、影视教育、现场观摩、社会调研、社团活动、故事启发等多种形式,增强劳动教育课的趣味性;采用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释放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开发课程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对教育过程进行监测,强化对劳动教育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采用综合与专项评价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等多种方法对劳动教育的学生、教师、课程、教学展开多维度评价,密切关注教育实效,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确保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科学、合理、高效。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445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