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理工学院:创新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推进实践育人常态长效

齐鲁理工学院高度重视新时代德育工作,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将其融入学生实践,凝练构建了“1234+X”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学生志愿者注册率达99%,志愿服务总时数达60万小时,有效打通了立德树人“最后一公里”。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30余项。

围绕“一个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心,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把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作为青年学生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立足校园、面向社会、辐射地方,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搭建“两个平台”,促进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发展

将志愿服务实践与网络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衔接,辐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两个时空关键点。学校先后在扶残、敬老、关爱农民工子女、大型赛事、公共服务等领域先后建立104个校外志愿服务基地,搭建充足的线下志愿服务平台。同时利用“志愿汇APP”平台将线下志愿服务活动与线上兑换相应素质拓展学分相结合,实现志愿服务线上线下联动,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三个融合”,提升志愿服务整体水平

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融合。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相统一。如教育学院组织开展支教项目、艺术学院的墙体彩绘、

医学院的健康进社区、商学院组织的农村淘宝电商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志愿服务中解决实际问题。

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将雷锋精神的学习融入养成教育之中,通过开展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将社会实践、磨炼品行、劳动体验贯穿其中,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使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优良品德、性格和行为习惯。

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与“百万大学生进社区计划”融合。积极与章丘区“青春小网兜”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项目对接,全方位开展校地合作。借助“青春小网兜”志愿服务平台,每年组织不少于25%的团支部、不少于4000名团员、不少于30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开展法制宣传、政策宣讲、文化展演等活动。

加强“四个保障”,助推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

强化组织保障。构建由分管副校长-校团委书记-各学院团总支书记-团支部志愿服务委员组成的四级管理体系。根据志愿服务项目分类,成立结核病防治宣讲志愿服务队、红丝带防艾滋宣讲队、校园安全宣讲队、萤火支教队等专项服务队30余支。

完善制度保障。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制定《齐鲁理工学院志愿服务管理办法》《齐鲁理工学院志愿者组织分级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12项,制定工作流程图8项,使志愿服务工作更加凸显全面性、系统性。

落实经费保障。设立志愿者服务工作专项经费,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和拨付流程,有序规范组织经费调度。学校每年为志愿者活动拨款10万元,用于车费、志愿者培训、保险等。

建立激励保障。按照志愿服务实际小时数设定星级志愿者,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服务质量好、成效明显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广泛宣传,并重点推荐参与学校先进典型评选等活动。

打造“X品牌”,着力推进“一院一品”建设

“一笔一画显真情,一墙一壁皆文化”墙体彩绘志愿服务项目。以艺术学院为主导,成立12支“美丽乡村”墙体彩绘服务队,以墙绘为切入点,前往学校驻地各区县、街道开展墙体彩绘活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生态环保项目。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利用专业知识,以设计环保宣传海报、绘制环保纸袋与环保手机壳、开展环保志愿宣讲等形式,深入校园、社区、街道等场所,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环保知识宣讲,年均20余场。

“点亮繁星,益路同行”支教项目。教育学院、文学院志愿服务队定期到周边小学、幼儿园开展教育帮扶。每年累计不少于30次,参与人次达3600余人,帮扶学龄前儿童、小学生3000余名。

“弘扬健康文化、倡导健康行为”健康宣教项目。学校团委联合校医院成立“结核病防治宣讲志愿服务队”“红丝带防艾滋宣讲队”“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等多支专项服务队,组织开展“携手防疫抗艾 共担健康责任”“预防结核病”宣传活动,近五年累计开展160余场。

“关爱老人不止步,暖心服务零距离”孝亲敬老项目。以医学院学生为主导,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不止步,暖心服务零距离”“让岁月永远年轻”“九九重阳,孝亲敬老”“关爱老人,与爱同行”等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帮助老人测体重、量血压、血糖等基础性体检工作并建立体检卡。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605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