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构建起“双向流动+技能提升”的双轮驱动培养模式,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比不断提高,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一、政治引领,涵养初心,以“铸魂+固本”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构建“党建引领、思想铸魂、底线约束、榜样示范”四位一体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通过深化学习、树立典范,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筑牢教师思想根基。二是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制定《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将师德表现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化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对师德素养的考量和对职业操守的审视。三是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强化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将价值引领、理想信念、楷模风范等融入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培育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创新团队、青创团队、社科青年人才团队等10个优秀教师团队。
二、科学设岗,多元引才,用“全职+柔性”优化双师结构
一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为学校引才提供广阔空间,为育才搭建优质平台,为留才创造良好环境,最大化地吸引和培育人才。二是突出“高精尖缺”引才导向。公开招聘行业专家,为专业教学注入前沿理念,招聘技术能手,为实践教学增添实用技能,招聘有企业工作经历人员,为教学内容融入实战经验,有效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学院聘用校企合作单位能工巧匠传授精湛技艺,聘用非遗传承人传承文化瑰宝,聘用技能型人才分享实践心得。柔性引进教科研专家带来学术前沿成果,引进大国工匠展示匠心精神,双岗互聘企业高技能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双师结构日趋完善。近三年,学院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10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37人。聘用企事业高技能人才、技术骨干558人担任学校专业导师、兼职教师。
三、校企合作,双向流动,借“基地+平台”提升双师素质
一是构建双向流动机制。学院修订《教师赴企业锻炼管理办法》《外聘教师聘用和管理暂行办法》《教师教学评价实施意见》等,实施“互融并进”计划,推动专兼结合,促进校企人员互流,构建更加有效的专兼职教师协同机制。二是提高企业参与度。学院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行业企业—培训基地协同联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共同体。近三年,校企共建10个产业学院,80余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设置教师企业实践岗位1500余个。获批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三是拓宽双师素质培养渠道。完善教师业务竞赛常态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学校“明师道、铸师魂、练师能”系列比赛;实施教师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工程,组织教师开展“企业行”,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开展“县区行”,服务地方经济增长,开展“项目行”,参与项目提升专业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
四、多维发展,提升双能,以“多元+特色”促进教师成长
一是优化教师成长路径。学院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发展平台,强化教学、实践、科研、服务四种能力,引领教师多元化发展。制订《青年教职工能力提升考核12条》《专业技术岗位评聘与考核实施办法》等,将“双师型”教师认定纳入青年教师成长绩效考核,并作为教学系列职称评聘必要条件。二是搭建教师五层进阶体系。制定《“四百”工程实施意见》,顶层设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领军人才”五层进阶路径,为青年教师指明成长方向,为骨干教师规划发展路径,为专业带头人明确提升目标,为教学名师打造更高平台,为领军人才创造广阔空间。学院培育二级教授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级教学名师7人。三是提升教师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企业锻炼、校本培训、国内培训、国外培训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系统化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多岗历练、发挥专业优势,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近三年,学院建成国家级课程11门、国家规划教材7部,主持和参建国家教学资源库20个;获教学能力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大赛和国赛、省赛中获奖736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