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职业学院以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为抓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聚焦机制建设、平台优化、育人成效、区域服务等方面,推动关键办学能力提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一、以强化机制建设为“支撑点”,积聚产教融合势能
学院秉持“与品牌为伍,与朝阳同向”理念,搭建政行企校多元协同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健全组织运行机制,设立产教融合办公室,健全院系二级理事会,充分发挥重大专项规划导向引领、绩效评价改革约束激励和专业建设调整基础支撑作用。二是健全校企协同机制,强化供需精准对接,锚定济南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聚焦专精特新、独角兽、晨星工厂、瞪羚等重点企业,创新实施访企“三拓一引”活动,2024年度走访企业102家,达成合作意向69项,拓展技术服务项目31个,形成关键技术研究任务清单28个。三是构建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服务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16个国家级、省级专业和专业群,专业群与济南主导产业匹配度达到88.9%。市域产教联合体、黄河流域产教联盟等3项机制建设经验入选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
二、以优质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夯实产教融合根基
学院加强优质平台建设,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坚实载体支撑。一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与比亚迪、中国重汽、二机床、中兴通讯等企业,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大数据应用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比亚迪标杆产业学院、吉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中兴通讯5G+产业学院等15个产业学院,探索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二是打造品牌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牵头院校组建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并入选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举办2024年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发展论坛,成立联合体“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中心,探索构建集学历教育、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人文交流“四位一体”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三是建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牵头院校组建4个共同体,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共同体、黄河流域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举办首届全国会展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明确共同体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推动现代会展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注入新动力。主动对接济南市产业规划和城市发展核心布局,成立全国低空物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探索深化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三、以提升育人成效为“根本点”,优化产教融合品质
学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持续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搭建课程研发中心,创新课程资源建设。与济南二机床、汇川技术等头部企业共建课程研发中心,开展“岗位精细化工作任务分析”工作坊,建成4个国家级、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研发数字电子技术等41门省级精品课程、智能手机维修技术等3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二是建立教材研发中心,开发优质教材。牵头成立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新形态教材研发中心,开展企业岗位能力图谱系挖掘与构建,校企共建教材开发团队,立项40余部新形态教材和数字教材,21部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三是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育高端技能人才。启动建设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和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探索“匠者”培养路径,获得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及金砖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四、以服务区域发展为“落脚点”,彰显产教融合效能
一是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黄河流域产教联盟秘书处单位,举办高峰论坛、产教对话活动,及时发布联盟产教对话、供需对接、产教研究、人才供需等信息。二是打造产学研用高地。校企共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实施12个市校融合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完成智能网联产学研装备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技术服务42项,助力企业营收超2亿元,3名教师被聘为济南市科技副总。三是赋能终身学习。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24年学院完成社会培训1.8万人次,社会服务收入1100余万元,同比增长19.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