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分类
滨州医学院:“四重赋能”工作链,提升实践育人质效
滨州医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动员青年学子充分发挥医药专业优势,秉承“仁心妙术”校训精神,积极投身“社区实践计划”,形成“为组织赋能、为区域赋能、为专业赋能、为成长赋能”的 “四重赋能”工作链条,实现社区需求与学生实践的双向奔赴,不断提升实践育人质效,构筑社区基层治理与青年成长成才双赢格局。
烟台文化旅游职院:延伸育人“链条” 助力乡村振兴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以服务烟台乡村振兴战略为己任,积极向乡村延伸职业教育“链条”,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围绕技能强培训,校地融合抓创业,多措并举促成才,为烟台乡村振兴助力加劲。目前,学院每年在乡村培养实用型人才5000多人,向乡村输送技术技能型学生1300多人。
山东理工大学:“五聚焦五强化”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山东理工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以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载体,学校党委全面领导、团组织分级负责、多部门协同联动,以“五聚焦五强化”为路径,坚守政治性、突出青年味、提升体验感、形成常态化,构建完善“思政育人”大格局,引导广大青马学员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济南市市中区:聚焦“6个点” 构建合力育人“生态圈”
济南市市中区作为山东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面对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勇扛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重担,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上着力,稳步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走深向实。
昌乐县:“沉浸式”音乐党史课开创思政育人新模式
昌乐县将红色歌曲、影视作品与党史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全市中小学思政教育创新先行区的优势,立足县域思政课程一体化发展基础,创新打造“沉浸式”音乐党史课《百年风华 党史如歌》,开创思政育人新模式,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发展核心素养,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音乐党史课程已成为市、县两级重点推广课程,同步打造的“童心永向党,艺术伴成长”音乐思政特色育人课程在全市推介。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实施“三个工程”,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三个工程”为抓手,政策护航、榜样引航、育人导航,倾力打造“学在山一大 爱筑成才梦”资助育人品牌,用阳光资助助力山一大学子全面成长成才。校(院)曾获评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山东省“爱心传递”主题育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称号。
寿光市: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做好育人大文章
2023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全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顶层设计。作为全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起步最早、步子最稳的县(市、区)之一,寿光市近年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立足解决教育功利化、短视化问题,在全省县域内先行先试,围绕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结果运用等方面创新实践,立起了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挥棒。
青岛大学:构建“立体、多维、融通式”全环境心理育人新生态
青岛大学秉承“用专业温暖每一个心灵,让生命在此绽放”的理念,整合各方资源,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个人、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家庭和专业医疗机构”上下贯通、同频共振、协同一致、运行高效的“七级金字塔”心理育人体系,打造了“立体、多维、融合式”全环境心理育人新生态。
曲阜师范大学:夯实育人“过程质量”,赢得就业“出口质量”
为了在办学育人工作中贯彻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曲阜师大近年来建立健全“四个一”就业工作体系,即抓牢人才培养质量“一个根本”,掌握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一项原则”,落实好学生就业“一把手工程”,搭建起学生就业“一系列平台”,完善“大就业”工作格局,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做到“全链条”发力,夯实育人“过程质量”,赢得就业“出口质量”,写好了立德树人“曲师答卷”。
潍坊科技学院:聚力构建全环境心理育人新格局
潍坊科技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完善心理育人机制,强化实施保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推动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烟台文旅职院:跨界融通打造“劳动教育+”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立足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坚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跨界融合德智体美“四育”,创新契合职业院校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活动,以劳立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探索出一条适应职教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临沂大学:擦亮沂蒙精神红色育人共青团品牌
八百里沂蒙热土孕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临沂大学是沂蒙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革命老区大学,学校团委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把沂蒙精神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当中,擦亮红色底色,树立“青”字品牌,全力塑造青年学子“有信仰、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全方位构建沂蒙精神育人品牌。
山东商务职院:构建“六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近年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立足校内资源优势,构建“课程教学+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的“六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局面逐渐显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山东建筑大学:“三个文化+” 做实“文化育人”大文章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作为使命担当,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立足将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渗透到专业成长中,学校的一园一景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有本质,从而构建全方位育人文化场景。山东建筑大学注重文化品牌精细化、文化输出故事化,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文化特色优势,打造“文化+”平台项目,以“文化+”的方式打造“留得住、传的久”的大学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自信,以不竭的创新动力讲好建大故事。
淄博市淄川区:探索建立成建制班级合唱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淄博市淄川区率先在全市推出成建制班级合唱育人新模式,建立“多维质检、演评互融”创新机制,通过开展“每天课前一首歌”“每周每班领唱一首歌”等实践活动,学生艺术表现力普遍提高,生均背唱歌曲10首以上,城乡美育差异得到明显改善。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五育联动 构建融合式劳动育人体系
校(院)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山东省政府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制定了《本科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暂行)》,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行、以劳创新、以劳育美”,以五育联动构建融合式劳动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