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分类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五育联动 构建融合式劳动育人体系
校(院)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山东省政府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制定了《本科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暂行)》,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行、以劳创新、以劳育美”,以五育联动构建融合式劳动育人体系。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多措并举推进“校链企”融合发展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紧紧围绕泰安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开展“校链企”深度融合,把学院的人才、科研、学科专业优势与泰安市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积极探索人才共育、技术共研、资源共享、招商共促、项目共建的特色发展路径。
青岛市: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 全面推进体教融合
近年来,青岛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深入落实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与青岛市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有机融合,聚焦体教“融点”、重视系统设计、创新方法手段,积极打造学校体育发展新样态,有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泰山学院:深化校城融合 助力产业提级
作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近年来,泰山学院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实施校城融合战略,创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将学校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的智力“加速器”和人才“聚宝盆”,牢筑校地共融共生、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取得较好建设成效,初步彰显了“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的发展特色。
烟台南山学院:产教研深度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烟台南山学院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托校企合作办学优势,加强与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南山集团旗下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教研体系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力推动学院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潍坊学院:深入推进科教产融合 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潍坊学院以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及学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主动对接潍坊市产业需求,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潍坊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五链协同”,打造产教融合新体系
为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新体系,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瞄准社会变革方向,加强多元协同,促进产教融合,积极探索“五链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科教融合为契机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山东省将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合二为一,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教融合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探索出一条通过科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路径。
青岛科技大学:“三保障五路径”,打造政产学研融合升级版
青岛科技大学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作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聚力创新,担当作为,为高质量发展增智、聚势、赋能,有力地支撑了橡胶、自动化、信息、化工等千亿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三个保障、五种路径”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经验,打造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青科大模式”升级版。
教育部全文转发我省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
3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转发<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印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的通知>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10号),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山东交通学院: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赋能产教融合发展
近年来,山东交通学院在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中勇于创新实践,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先后同临沂市政府、威海市政府共建山东交通学院临沂研究院、威海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威海市海事海商法研究中心等多个新型研发机构,为服务地方产业和科技创新聚合发展新动能。
【中国教育报】党建融合赋能高水平应用型交通大学建设
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近年来,山东交通学院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纵向引领,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横向发力,以“走在前、开新局”的使命担当,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交通大学建设。
【中国教育报】王少辉:校地深度融合激发教育发展新动能
长清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是山东省济南市新区。长清区大学城内聚集的12所高水平院校,是长清区特有的优势资源。近年来,长清区围绕“教育让长清更具魅力”目标,实施“校地联合育人、双向共赢未来”工程,先后有34所中小学校与高校建立66项合作项目,形成了“校地党建融合、高校特色知识进校园”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八个维度”校地融合模式,让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建成统一战线,成为“命运共同体”,让基础教育迸发出更多活力和动力。
【中国教育报】山东菏泽用系统思维推动校园体育工作——“武术+”助推教体融合“开花结果”
近日,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小学的小广场上,武术教师魏玉磊每天都会带着武术社团的学生,在这里精神饱满地练习棍术。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三融合”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以职业本科教育试点为契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产教、市校“三融合”,着力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青岛理工大学:聚焦产教融合 构建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健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与育人”互联互通的产教融合机制,从五个维度精准破题,提升学校育人体系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