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实践教学“四个转变”为目标,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举措,形成大经管、新工科、设计学类等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坚持“两证多照”特色,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考取各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整合,构建阶梯型大经管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基于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整合会计学院、金融与贸易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相关场所和资源,搭建覆盖“教学—科研—产业”全过程的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地方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跨学科、综合性、开放性人才培养基地。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课程单项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训—模拟运营—创新创业实训”五位一体的阶梯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实验、在实训中成长,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基地。
产教贯通,构建“平台+项目+生态”三位一体的工科实践教学模式。信息工程学院紧密对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前沿需求,打造“产业学院引领、工程平台赋能、创新生态驱动”的实践育人体系。依托升达—腾讯云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引入AI大模型开发、区块链应用技术等企业实战课程,共建“腾讯云”虚实融通实验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智慧城市大脑开发、工业物联网安全攻防等真实项目,近3年获得国家奖项58项,省级奖项495项。与国机互联共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采用“算法进课堂、代码上云端”的敏捷开发模式,依托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实现需求分析、算法训练、系统部署到运维优化的全链条数字化实践;整合校企双导师与行业领军人才资源,开发智能系统架构设计、大数据治理等产教融合课程,开展AIGC多模态应用开发实战训练,强化学生技术攻关能力,形成“前沿技术反哺教学、真实场景锤炼能力、开源生态激发创新”的特色培养路径,为数字经济领域输送兼具工程思维、算法能力与跨界协同素养的卓越人才。
产教协同,构建多维融创设计学类实践教学模式。艺术学院深度对接数字创意与文化创意产业需求,打造“产业学院、真实项目、数智技术”多维融创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升达—腾讯云数智产业学院,引入VR虚拟现实实践、短视频运营等企业课程,共建“腾学汇”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运营、乡村振兴实践等真实项目,近三年获国家级设计竞赛奖20余项;与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共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成立“和美乡村工作营”,将120余项美丽乡村建设等落地项目融入课程,以项目进课堂、成果出校门模式培养在地化设计能力,结合省工业元宇宙特色行业学院及郑州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实现数字艺术创作、虚拟展演、线上传播全流程数智化实践;整合“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导师资源,共建木版画创意设计等非遗传承课程,推动传统文化活态转化。通过上述举措,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从 58.92% 提升至 86.74%,形成产教深度协同、技术与艺术融创、实践与育人融合的特色培养范式,为行业输送大批懂技术、强实践、具文化底蕴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传承创新,落实“两证多照”特色。学校在深入推进不同学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坚持传承创新“两证多照”特色,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水平落实到学生职业证照上,通过“两证多照”模式,构建“学历+技能+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构建“申报—培训—考核—发证”全流程管理体系,动态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覆盖23个职业(42个工种),开发“职业资格证书统计平台”,实现数据录入、查询、分析智慧化管理,设立每年25万元学生培训专项经费,对取证学生及一线教师进行补贴,形成“培训—取证—就业—反馈”闭环机制。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供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