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探索“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保“双减”实效
日照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以系统集成思维开展“双减”工作,推动“双减”工作从专项治理向长效监管转变、从全面推开向提质增效转变,让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深陷“抢跑”的教育焦虑,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沉浸“题海”、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信用管理经验做法被教育部刊发推广,“五大教研行动”、课后服务等做法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双减”典型案例,面向全省推广。
河南科技大学:创新探索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国内疫情呈现出多点散发与局部聚集性疫情并存的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始终牵动人心。
安阳:暑期“官方带娃”2.0版 探索多样化暑期延时服务新模式
安阳市教育局认真落实“双减”政策、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去年以来,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暑期延时服务。今年,该市暑期延时服务迎来2.0版,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各学校继续开展暑期课后服务工作。
冠县探索“1234”工作模式 擦亮“‘冠’爱育人”家教品牌
冠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积极探索“1234”家教工作模式,走好家校社协同发展的新路子,提高全县17万家长的科学教子水平,“‘冠’爱育人”家教品牌不断擦亮。2022年5月,冠县被命名为“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
高密市:探索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全链式”启智润心网络
高密市坚持“学生第一”理念,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主线,突出耦合性、系统性,全域联动、重点突出,实施“润心工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专业教师队伍,丰富家校社共育活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全链式”启智润心网络,以“三抓三联三赋能”为抓手,提高学生、教师、家长三层面的家庭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日照探索“点线面”三维立体作业改革模式
为贯彻中央“双减”工作精神,日照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开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深化作业改革专项行动”,创新构建“点线面”三维立体的作业改革模式,提高了教师对作业育人功能的认识,增强了教师设计与实施作业的能力,以作业之效成教学之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缓解家长 焦虑情绪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滨州医学院探索“六位一体”育人体系 传承中医药文化精华
近年来,滨州医学院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中医药专业特色,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时代价值引领原则和中医药专业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中医药传统文化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汲取创新灵感,以中医药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思政教育凝聚力,增强专业认同感,将“大医精诚”“医无德不成”“医乃仁术”等教育理念贯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探索构建中医药学子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实践服务、承启传统、创新创业“六位一体”多元融合育人体系,传承中医药文化精华,着力培养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时代新人。
山东科技大学引入“第三方”力量 探索构建全过程项目管理机制
近年来,面对不断增多的基建项目、修缮项目,山东科技大学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强化和规范项目管理,提升项目建设效益,引进专业的“第三方”,逐步构建起对项目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综合监管机制。
德州聚焦“双减”:开展低段非纸笔绿色测评项目实践探索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工作的部署要求,严格规范学校教育行为,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德州市积极探索开展低段非纸笔测试工作。
青岛大学“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青岛大学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路径,积极开展“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解决了课堂教学改革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和如何干好的问题。
山东协和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创赋能”新路径
近年来,山东协和学院以“五育并举”理念为引领,以双创教育改革升级为引擎,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确立了“五育深度融合双创教育、双创教育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实施“五育并举、四重跃迁、双创赋能”双创教育改革,强化五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创“五育融合双创教育指标体系”,深入推进课程、项目、竞赛、孵化“四重跃迁”,形成课程双创、项目双创、竞赛双创、孵化双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创赋能”新路径。
菏泽医专: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努力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近年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深入挖掘劳动的育人功能,立足学校实际,打造了有特色、有亮点、开放共融的劳动教育体系,着力推动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