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分类
山东职业学院:创新构建美育机制,强劲推进美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山东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课程、艺术实践为引擎,以品牌建设、教学改革、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为驱动,创新构建“双引擎、四驱动”美育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烟台市牟平区:精准发力选育培优创新推进体教融合
近年来,烟台市牟平区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聚焦教育体育改革,将体育运动扩融提升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创新,着力打造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相互带动、相互影响的循环促进圈,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助推全民体育健康事业加速发展。十余年来,牟平区教育和体育局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牟平区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培养、输送3个不同项目奥运冠军的县级行政区,“滨海运动名城,多彩运动之都”的体育名片日臻擦亮。
高密市:创新“领军型”校长培育机制 激活教师队伍改革动力
近年来,高密市坚持把校长作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紧扣“选、育、评、用”四个环节,探索建立全链条领军型校长培育机制,引领新时代校长队伍转型发展。
青岛大学:创新推动特色新文科建设
近年来,青岛大学按照“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以“四个融合”为理念,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学科引领、专业优化、课程提质、课堂改革”为路径,切实推动具有青大特色的新文科建设。
泰山科技学院:以生为本探索教改创新
泰山科技学院立足“以学生充分发展为中心”这一重要任务,聚焦“新工科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两个任务目标,深化在“专业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教室”三大领域的改革创新,奋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烟台市:创新构建美育“四个三”评价机制
烟台市作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自2015年以来,以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研究为契机,不断深化学校美育评价改革,聚焦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美育评价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次、立项省级课题项目4项、荣获全国学校美育改革优秀案例一等奖5项,相继在山东省艺术测评工作现场会、全国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现场推进会、教育部学校美育座谈会上推广。今年3月,山东省学校美育评价改革座谈会在烟台市召开,省教育厅、省教科院及16地市教育局、教科院相关负责同志200余人参加会议,我市学校美育评价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山东女子学院:改革专业课程,创新模式方案,推动学校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安排和新举措。近年来,山东女子学院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践行新文科建设宣言,致力新时代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青岛科技大学:下好“四个功夫”,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青岛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组织领导、课程建设、以赛促创和创业实践等四个方面下好功夫,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并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滨州医学院:打好“组合拳”,赋能教师教学创新
近年来,滨州医学院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省教育厅关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健全教学运行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赛促教提升团队水平,打好机制激励、课堂教改、以赛促教“组合拳”,不断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助力赋能。
招远市:聚力教育强镇筑基,创新探索实施路径
近年来,烟台招远市本着“顶层规划、全域一体”的总体思路,通过创新机制、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强镇筑基工作高位高质发展,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潍坊医学院:创新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潍坊医学院创新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聚焦领导班子和干部“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用”的关键问题,健全党建责任、党员作用、干部选任、人才评价、绩效分配“五位一体”考核标准,构建党建与高质量发展“五个深度融合”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证。
山东工艺美院:探索“新艺术学科”建设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的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发展性等特征对艺术学有众多启示,探索艺术学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发展新路径,加快推进艺术教育创新发展,成为时代的强烈需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新艺术学科”建设进行实践探索。
济南市:创新实施“泉融和”特殊教育品牌
济南市创造性地利用济南“泉家文化”,首创“泉融和”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品牌,通过课程融合,医教结合,家校社联合等,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更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康复需求。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3所,教职工614人,小学、初中、高中、职专阶段在校生共计4053人,其中特教学校就读1251人,送教上门830人,1972名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聊城大学:四项举措,为创新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聊城大学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指引,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促进创新创业资源融通融合为支撑,以学科竞赛科学化组织与管理为抓手,积极构建大“双创”工作格局,促进“大双创”与“大教学”“大学工”“大管理”人才培养链条深度融合,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各环节高度协同、提质增效。
济宁医学院:走好济医图情路径 助力学科创新发展
七秩芳华,踔厉奋发,建校70年以来,济宁医学院图书馆立足基本服务职能,不断融合图情知识技术创新,推动服务职能的转型与提升,在人才培养、信息素养教育中贡献了“图情催化剂”,以数智赋能升级信息服务,面向学科发展建设提供智慧情报服务,探索出营造学科发展良好环境的图情济医路径,全面助力学科专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