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分类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四个聚焦”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新模式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以“四个聚焦”为引领,扎实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四维发力”打造特色文化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以工匠精神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入选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基地。
山东理工大学:“三位一体”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工程实践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创新驱动、项目牵引、成德于行“三位一体”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新工科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山东管理学院:打造“智能+”专业特色 培养新工科数智人才
山东管理学院紧密对接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十强产业”发展需求,多学科交叉、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智能+”专业特色,培养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动手、特别能沟通”特质的“三特”新工科数智人才,为山东省制造强省建设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校企共育智能制造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面向新兴产业链、创新链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入点,按照“学习过程工作化、实训场景职场化,实习任务项目化,学习管理企业化”的思路,构建了“岗位牵动、平台赋能、双师汇聚”的校企共育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快速发展精准提供适应性技能人才。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特色优势 将志愿服务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深耕电子信息技术职教领域,将志愿服务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以专业为基、以需求为纲、以育人为本,在服务民生与乡村振兴中探索出一条“技术赋能、实践育人”的特色路径。
济南市槐荫区:“四力”并举推动“幼有优育”
济南市槐荫区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为抓手,强保障、优供给、提质量、促发展,持续提高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2024年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槐荫学前教育向“幼有优育”迈出坚实步伐。
山东交通学院: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
山东交通学院以中俄合作办学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共建山东省首家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顿河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准对接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精准对接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五维融合”育人体系,培育新时代技能人才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思想引领为魂、队伍建设为基、社区服务为形、心理育人为脉、资助帮扶为盾”,系统构建“五维融合”育人体系,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青岛职院:“四链融合”,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生态圈
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布局要求,坚定职业教育类型自信,以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建链”、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强链”、聚焦地方优化服务“固链”作为关键抓手,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贯通共融“最后一公里”,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循环生态圈,让“四链融合”迸发出“裂变效应,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青职范式”。
齐鲁工业大学:发挥科教融合优势,助力双创提质升级
一、优化顶层设计,激发师生热情 校( 院) 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倡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及各类实践活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一是启动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工程,重新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出台《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明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标准,简化认定程序,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文化艺术创作等活动纳入学分总范畴,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双创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孵化基地、设立专项奖学金、完善各类全国性竞赛奖励办法,激发教师和学生协同创新的热情,让每一个拥有创新创业梦想的孩子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校(院)累计孵化165个学生创业团队,孵化成功率 90%以上,3 人获得山东省大学生创业之星,2人获得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业者,累计发放创新创业奖学金15万元。
青岛大学:构建“人才—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资源配置体系
近年来,青岛大学创新理念,采用市场与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以二级单位为主体,以绩效和市场为导向,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为重点,构建人才-绩效评价评估相结合的资源配置体系,实施“1221”工程,逐步建立资源“有偿占用、有偿使用、开放共享、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机制,使资源合理流动,资源配置效益大幅提升。
潍坊学院:聚焦人才工程教育改革, 为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近年来,潍坊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现状,以“潍院学者”人才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抓好关键少数,汇聚头雁效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山东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培育三农应用人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山东农业大学秉承“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探索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农科生招生就业改革,聚力培养“一懂两爱”新型高水平农业应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通过5年实践,构建了“四课融通、四层实践、三导师、三联合”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青岛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农爱农高素质人才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高等农业院校的责任与担当。青岛农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吸引外部优质资源,构建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外合作和公费农科生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高素质人才,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