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探索实施石化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
东营职业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聚焦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考核过程三个维度同步推进,实施教学团队结构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堂教学高效化、考核评价过程化四项举措,“备讲学训考”五环节融合,探索出“三维推进、四措并举、五环融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系统构建化工和安全深度交融的教学体系,形成高素质化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和实施路径。
淄博职业学院:三聚焦打造国际交流“淄职模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淄博职业学院立足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发展任务,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致力于打造高职院校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交流“淄职模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山东艺术学院:深化校地合作,艺术回馈社会
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是强国富民最深刻、最持久的磅礴力量,能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近年来,山东艺术学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化校地合作,培育品牌项目,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助力文明城市创建,主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全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枣庄职业学院:深耕内涵提质培优,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迎着“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山东开幕的春风,枣庄职业学院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组织开展了“能工巧匠进校园”、“清水源”科创论坛、“书香浸润,阅铸匠心”未来工匠读书打卡等十多项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全面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继续推进具有枣庄特色的职教新的高地。
山东交通学院:“四抓四促”,扎实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山东交通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坚持以交通报国为导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形成“四抓四促”工作方法,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交通、服务社会的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山东职业学院:构建“四点”对话机制,打通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山东职业学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持续开展了“四点”对话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凝聚起师生智慧和力量,有力助推学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枣庄学院:念好人才“五字经”,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枣庄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念好“党、引、育、用、留”五字经,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滨州学院: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学生评价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滨州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五育并举”,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深化学生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山东英才学院:构建“12345”课程改革模式 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山东英才学院立足应用型高校建设需求,积极推动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一个理念、两个抓手、三阶分层、四个保障、五个维度”的“12345”课程改革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泰山学院:深化校城融合 助力产业提级
作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近年来,泰山学院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实施校城融合战略,创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将学校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的智力“加速器”和人才“聚宝盆”,牢筑校地共融共生、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取得较好建设成效,初步彰显了“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的发展特色。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四着力”探索全环境立德树人新路径
山东省教育厅2023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着力构建学校、社会、网络、心理协同育人的立德树人新机制。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纵深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打造各要素、全环境协同用力新场域,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烟台南山学院:产教研深度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烟台南山学院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托校企合作办学优势,加强与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南山集团旗下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教研体系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力推动学院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潍坊学院:深入推进科教产融合 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潍坊学院以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及学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主动对接潍坊市产业需求,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潍坊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青岛大学:坚持“四个导向”,全面提升学院治理能力
学院兴则学校兴,学院强则学校强。学院是学校办学治校的主体,是学校改革发展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面向新时代,学校对二级单位的考核设计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原则,坚持以“目标导向、质量导向、贡献导向”为牵引,积极推进学院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施目标管理,聚焦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推进“学院办大学”改革,激发学院改革动力和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克罗地亚驻华大使达里欧·米海林访问山东体育学院 共建中国-克罗地亚足球学院
4月3日,克罗地亚驻华大使达里欧·米海林(Dario Mihelin)应邀访问山东体育学院,克罗地亚驻华使馆参赞碧塞拉·法布里欧 (Bisera Fabrio)、奥地利山东同乡会暨奥地利山东商会会长门亚东陪同访问。副省长邓云锋在山东大厦会见米海林大使一行。邓云锋表示,山东省高度重视校园足球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足球青训体系,已形成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大使专程来山东,商讨共建中国—克罗地亚足球学院等相关事宜,充分体现了对山东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视关心。山东省积极支持足球学院建设,将采取务实举措,加快推动合作落地。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四项措施,助推教师阶梯提升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聚焦“教书、管理、服务”三方育人职责,树立教师评价“风向标”;明确以品德、业绩和发展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增强师资队伍“向心力”;实施“专职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分级分类评价,共绘人才培养质量“同心圆”。